词语站>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国家

国家

①春秋战国时期称诸侯封域为国,卿大夫采邑为家。亦以为国之通称。《孟子·离娄上》:“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赵岐注:“国谓诸侯之国,家谓卿大夫家也。”《尚书·立政》:“其惟吉士,用劢相我国家(西周)。”②指帝王。《后汉书·祭祀志上》:“二月,上至奉高。”刘昭注引应昭《汉官》马第伯《封禅仪记》: “国家(光武帝)居太守府舍,诸王居府中,诸侯在县庭中斋。”③ 公家。《梁书·贺琛传》:“我自除公宴,不食国家之食,多历年稔,乃至宫人亦不食国家之食,积累岁月。”


1、指皇帝。《后汉书·祭祀志上》:“二月,上(光武帝)至奉高。”注:“应劭《汉官》马第伯《封禅仪记》曰:十五日,始斋。国家居太守府舍,诸王居府中,诸侯在县庭中斋。”

2、指公家。《梁书·贺琛传》:“我自除公宴,不食国家之食,多历年稔,乃至宫人,亦不食国家之食,积累岁月。”

3、指诸侯卿大夫的封地。春秋战国时,诸侯封地称国,卿大夫的封地称家,也通称为国。《孟子·离娄上》:“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注:“赵岐曰:国谓诸侯之国,家谓卿大夫(之)家也。”

猜你喜欢

  • 相师

    内职掌名。隋太卜署所属有相师十人,掌相术。

  • 童子科

    选举制度。唐朝始设,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卷诵文十,全通者授官,通七者授出身。应试者由本贯申送礼部,同明经举人之例,考试讫奏闻。宋朝沿置,十五岁以下能通经赋诗者,州举送朝廷,先由国子监

  • 黄甲

    官场用语。宋朝殿试合格礼部正奏名举人,分为五甲,以黄纸写榜,称为黄甲。

  • 安国侯

    官名。汉朝时西域龟兹等国置,员一人。官名,汉朝时西域龟兹等国置,位在辅国侯下,其他诸侯之上。见《汉书·西域传·龟兹国》。

  • 厂卫

    官署名。明朝宦官所领东厂、西厂及内行厂与锦衣卫的合称。因其均掌缉查治狱诸事,故合称之。明朝为了加强统治,先后设“东厂”、“西厂”、“锦衣卫”,“厂卫”是“东厂”“西厂”“锦衣卫”的合称。因为这些官署性

  • 同统领

    官名。南宋初年置,为诸屯驻大军统兵官,位在统领下、副统领上。武官名。南宋置,为统领的副职,见“统领”。

  • 县尹

    官名。①一县之长。春秋时楚国置,省称“尹”。《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又,《哀公十七年》: “王卜之,武城尹吉,使帅师取陈麦。”《宋朝会要》: “周衰,六国置县邑;

  • 后阁舍人

    官名。南朝齐后宫置,以宦者担任。

  • 储傅

    “太子太傅”别称。

  • 太子亲卫中郎将

    官名。即太子左、右卫率府亲府长官。详见“亲府中郎将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