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国子博士

国子博士

学官名。西晋武帝咸宁 (275—280) 中立国子学,置一员,以教授生徒儒学,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为之,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并应对殿堂,备咨询顾问,隶国子祭酒。地位高于太学博士。南朝宋不置学,亦常置二员。南齐高帝建元四年 (482)置国学,设二员,位比中书郎。梁国学沿置,位九班。陈四品、秩千石。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493)定为从五品上,二十三年升为五品上。北齐国子寺国子学置五员,五品。隋朝国子寺国子学置五员,正五品上,文帝仁寿元年 (601)罢,唯置太学博士,炀帝大业三年 (607)改置国子监,国子学置一员,正五品。唐朝国子监国子学置五员,正五品上,掌教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二品以上曾孙为学生者,分掌《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五经,求仕者上于监。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名宣业,咸亨元年 (670)复旧。北宋初为五品寄禄官,神宗元丰 (1078—1035) 改制罢,徽宗大观元年 (1107) 复置四员; 南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改置二员,正八品。辽朝国子监国子学置。金朝国子监国子学置二员,正七品,分掌教授生员,考艺课,章宗明昌二年 (1191) 添女真一员,泰和四年(1204)减,卫绍王完颜永济大安二年 (1210) 并罢。元朝集贤院国子学置二员,正七品,掌教授生徒、考较儒人著述、教官所业文字; 蒙古国子监亦置二员,正七品,掌教习诸生,于随朝百官、怯薛台、蒙古、汉儿官员家,选子弟俊秀者入学。元末乙己 (1365) 朱元璋置国子学而设,吴元年 (1367) 定制,置一员,正七品,明洪武十五年 (1382) 改置“五经博士”。


学官名。晋武帝咸宁四年(公元278年)始立国子博士,限取履行清淳,通明经义者担任,如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其职掌除教授国子学生学业之外,并且备政治咨询及参与祭典的顾问。南北朝于国子学中沿置。隋唐以后,国子学隶国子监,国子博士为国子学授业的最高学官。参见“国子学”。

猜你喜欢

  • 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司

    官署名。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由山南江北道提刑按察司改名,监治本道诸路,为内八道监司之一,隶御史台。设使二员 (正三品)、副使二员(正四品)、佥事四员 (正五品)、经历一员(从七品)、知事一员

  • 阿买勃极烈

    官名。金太祖建国后,设四勃极烈共掌国政,以习不失为国论阿买勃极烈,意为国家第一勃极烈。习不失死后官废。官名。金朝设有此官,掌管治理城邑。参看“勃极烈”条。

  • 礼部员外郎

    官名。隋高祖开皇六年(586)始置,为尚书省礼部头司礼部司次官,佐司之长官礼部侍郎掌司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称仪曹承务郎。唐高祖武德三年 (620)复旧称。置一员,从六品上,佐礼部郎中掌礼部司事

  • 西上閤门签事

    官名。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省西上閤门副使一人,置西上閤门签事,秩正六品,掌赞导殿庭礼仪。

  • 龙马监

    官署名。西汉置,属太仆,有长、丞主其事,掌皇帝乘马。官名,汉置,掌养御马。其长官称长,副长官称丞。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太仆》。

  • 出蜡局

    官署名。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设,隶诸色人匠总管府。仁宗延祐三年(1316),升为提举司。

  • 染工上士、中士

    官名。《周礼》天官之属有染人下士二人,掌染丝帛之事。北周依《周礼》置染工上士,正三命;染工中士,正二命。属天官府太府中大夫。

  • 汾祠署

    官署名。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始置于太常寺,掌享祭洒扫之制,长官汾祠令一员,次官令一员,另有庙干二员。

  • 司功参军

    官名。即“司功参军事”。官名。掌课、假使、祭祀、礼乐、学校、表疏、书启、禄食、祥异、医药、卜筮、陈设、丧葬。唐置,在府为功曹参军、在州为司功参军,在县为司功。见《新唐书·百官四》。

  • 田官

    ① 官名。西汉于北假(今内蒙河套以北、阴山以南夹山带河地区)置,主该地屯田事宜。②东汉末及三国魏时,作为典农中郎将、典农校尉、典农都尉等管理屯田事务官员的泛称。即农官,掌农事、粮税等。汉代桓宽《盐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