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参军

参军

官名。亦作“参军事”。东汉末车骑将军幕府置为僚属,掌参谋军务。曹操为丞相时,总揽军政,其僚属常有参丞相军事之名,职任颇重。西晋公以上领兵持节都督者,置参军六人,协助治理府事。东晋公府等所设僚属诸曹置,为诸曹长官,其人数依曹而异,不开府将军出征时亦置。南北朝王、公、将军府、都水台以及诸州多置为僚属,品级自六品至九品不等。皆由朝廷除授,晋末始有府主板除参军。隋朝州及亲王、嗣王、郡王、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等府或置参军事、行参军或诸曹置参军事、行参军,炀帝改行参军为行书佐。唐朝诸州府置,员额品秩随所隶官署而异,少则二、三人,多则五、六人,八至九品,无固定职掌,供派遣出使,士人初仕者或居此职。亦有行参军。又,诸州、府、镇、王府,诸卫、太子诸率各曹、司亦置。宋朝州府亦置,有录事参军、户曹参军、司法参军、司理参军等名目,分理诸曹事务。明建国前,曾于大都督府设。洪武三年(1370),各王府所属参军府置,员各一人,正五品,旋改从五品,九年,改为长史。


官名,“参军事”的省称,为王府、公府、军府、州府的佐吏。东汉将军等统兵出征时,则置参军事,掌佐主帅参谋军事。三国魏置正参军、行参军。西晋诸军府置为属官。晋朝以后的南北朝,凡亲王府、将军府、都督府都设参军,才成为正式官名;有的只称参军,有的加职务名称,如负责谋划的称咨议参军,负责文翰的称记室参军等。隋唐沿袭南北朝时的官制、内府、外府都设录事参军等;刺史僚属多以参军事为名,简称参军;州郡组织除长史、别驾、司马等为刺史的佐官以外,以录事参军为僚属的长官,总理内部一切事务,其下有录事一人;除此之外,分曹办事的有司功参军、司户参军、司田参军、司兵参军、司法参军、司士参军,其下还有不分曹的参军;参军的品级为从七品至从九品不等。宋元不设此官。明清两朝称经历为参军。民国前期将军府设参军,地位在将军之下;民国后期国民政府设参军处。见《晋书·职官志·护军将军》、《新唐书·百官四上》、《通典·职官二》。

猜你喜欢

  • 太公

    汉书中称汉高祖刘邦他父亲为太公。《汉书·高帝纪下》:“上归栎阳,五日一朝太公。”

  • 宣表官

    官名。清朝礼部之属官。初设满州四人,后裁二人,乾隆(1736—1795)中省入太常寺。

  • 司厉下士

    官名。西魏、北周秋官府掌朝下大夫司厉中士佐官,正一命。

  • 虞人

    官名。同“吴人”。西周置。“虞”,春秋战国沿置,多称“虞人”。掌山泽、苑囿之官。《左传·昭公二十年》: “齐候田于沛,招虞人以弓,不进。”《国语·周语中》: “虞人入材。”韦昭注: “虞人,掌山泽之官

  • 副执法官

    官名。清末新陆军职官。宣统元年(1909)置。每混成协或未成镇的独立协一人,正四品,协参领充,奏补。掌办本协军事司法及战时俘虏与占领地司法事宜。

  • 都目

    金、元首领官名。管理衙门文书等日堂公务,管辖吏员。凡由吏目升入者,可升为提控案牍,属流外职。首领官名。金元设置,为流外官。其职掌为管理衙署内文书等日常事务,管辖吏员。凡由吏目升入者,可升为提控案牍。

  • 守备

    官名。①明朝南京官。永乐十九年 (1421)设,一人。隶南京兵部尚书,以公、侯、伯充任。节制本区各卫所,兼领中军都督府事。掌南都一切留守、防护之事。②明朝镇守地方之武官。设于总兵之下,无品级,无定员。

  • 巡防队分路帮统官

    官名。清末各省分路巡防队副长官。光绪三十一年(1905)后各省旧军改巡防队,三十三年定制分五路驻防,每路设帮统官一人,由防营、绿营军官中选充,事简可缓设。协同统领官督率操防及稽查事宜。

  • 将作少监

    将作监次官。隋炀帝大业五年(609) 由将作少匠改名,员一人,五品,十三年改名将作少令。唐朝屡改其称,或名将作少匠,或名将作少监,玄宗天宝十一载(752) 定置将作少监,员二人,从四品下。北宋前期为四

  • 宗圣侯

    爵名。三国魏文帝黄初二年(221)置。邑百户,奉孔子祀。晋武帝泰始三年(267)改为奉圣亭侯。爵名,三国魏封孔子后裔为宗圣侯。北魏时则称崇圣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