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县师

县师

官名。周朝置。县大夫属官。掌县邑地域田亩,人民口数,赋税征收等事。《左传·襄公三十年》:“以为绛县师。”杜预注: “县师掌地域,辨其夫家人民。”《周礼·地官 ·县师》: “掌邦图都鄙稍甸郭里之地域,而辨其夫家人民田莱之数,及其六畜车辇之稽”,“凡造都邑,量其地,辨其物,而制其域。以岁时征野之赋贡。”《序官》: “县师上士二人,中士四人。”郑玄注: “主天下土地人民已下之数,征野赋贡边。名曰县师者,自六乡以至邦国,县居中焉。”


官名。周设此官,掌邦国、都鄙,稍甸郊里的地域,根据土地开垦,生产情况及六畜的发展等考核官吏的升降废置,并以岁时征野之赋贡;有军旅会同田役等,则师众而至;造都邑,则量其地,辨其物、制其域。见《周礼·地官·县师》。

猜你喜欢

  • 少府少监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 (607) 始置,员一人,为少府监副长官,佐理百工技巧之事,从四品,后改少府少令。唐初废,太宗贞观元年 (627) 复置。高宗龙朔二年 (662) 改内府少监,咸亨元年 (670

  • 日讲官

    官名。陪侍皇帝讲读经史之官。明朝为皇帝讲读经史,除经筵仪外,另有日讲,称“小经筵”。清初沿其制,于顺治十二年(1655)选满、汉词臣八人为日讲官,定每年春、秋二季经筵之后,按日进讲,春讲到夏至日止;

  • 祠部侍郎

    官名。两晋南北朝尚书祠部郎之资深勤能者可转侍郎。隋初置为礼部祠部司长官,正六品上,文帝开皇三年(583)升从五品。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名“祠部郎”。

  • 人祠

    褒奖功臣的方式之一。《明史记·事本末》卷七二记明崇祯三年(公元1635年)“赐故都督戚继光表忠祠”。清代有昭忠祠、贤良祠,同治时郡王僧格林沁卒,祀昭忠祠;光绪时大学士李鸿章卒,入贤良祠。

  • 后苑勾当事内品

    官名。宋朝内侍省、入内内侍省置,位在后苑内品下。宦官职名。宋入内内侍省与内侍省均置。

  • 分核

    官名。清末置,属大理院详谳处,见“详谳处”。

  • 顾命大臣

    皇帝临终前遗诏所定协助新主之大臣如清朝咸丰帝临终前定载垣、肃顺等八人为顾命大臣。

  • 度支部尚书

    官名。清末度支部长官。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一人,从一品,特简。掌理本部所属事宜。宣统三年(1911)改大臣。官名。清末设,为度支部的长官。见“度支部”。

  • 丽正修书院使

    使职名。唐玄宗开元六年 (718)改乾元院使置,掌刊辑四部书。

  • 仪仗都部署

    官名。宋太祖建隆(960—964)中置,掌南郊仪仗之事,设副都部署佐之。后不常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