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南京六部尚书、右侍郎

南京六部尚书、右侍郎

官名。明初以南京为首都,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置行部尚书二人,侍郎四人,所属有六曹清吏司。后又分置六部,各称行在某部。十八年(公元1420年)定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六部官属移至北京,不称行在,但留都仍设礼、刑、工三部,各置一侍郎。在南京之官加“南京”字于其职衔。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复置各部官属於南京,去“南京”字,而以在北京者加“行在”字,仍置行部。宣德三年(公元1427年)复罢行部。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于北京去“行在”字,於南京仍加“南京”字,遂为定制。南京六部亦有尚书等官,品秩与北京同,但其组织机构较小,自弘治后各部设尚书与右侍郎,为正副长官。南京各部无固定职权,惟吏、兵、刑三部稍有实职。吏部考功司每六年一次考察南京官吏,不经过北京吏部。兵部长官名为尚书参赞机务,同内外守备官操练军马,抚卹百姓,禁戢盗贼。刑部各司分掌南京诸司及公、侯、伯、五府、京卫、所刑名之事。南京除设六部之外,并有都察院及诸寺监等机构,被排斥的官员往往安置在南京部院衙门,于是形成一种与北京相抗衡的势力,遂有两京官员势力迭为消长,操纵朝局的现象。

猜你喜欢

  • 礼部上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 置,北周沿置。春官府礼部次官,佐礼部中大夫掌礼仪的制订与执行,下设礼部中士、礼部旅下士。正三命。武帝保定四年 (564) 五月丁亥,改礼部为司宗,遂改称“司宗上士”。

  • 同都督军马

    官名。南宋置,见“都督(4)”。

  • 记室省事令史

    官名。西晋置,诸公及开府位从公者属官,掌文书。

  • 乌里雅苏台理事官

    官名。北洋政府设置,见“库伦理事官”。

  • 水陆计度转运使

    官名。宋置,见“转运使”。

  • 五府科

    官署名。清朝兵部武库清吏司所属之办事机构。额设经承一人。

  • 汤监丞

    官名。唐朝司农寺所领诸汤监次官,各置一员,正七品下。

  • 左玉铃卫

    官署名。即左领军卫,唐武则天光宅元年 (684) 改,中宗神龙元年 (705) 复名左领军卫。

  • 太子小宫尹上士、中士

    官名。北周置,见“太子宫尹下大夫”。

  • 市政会议

    市行政辅助组织。国民党政府设置,其作用在于沟通市政府各处局或科之间的意见,而谋行政意志的统一。由市长、参事、各局局长或各科科长组成,并得由参议员互选代表三至五人出席市政会议,院属市的秘书长、省属市的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