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六部

六部

隋唐以后对中央行政机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之总称。隋朝始设。初称吏、礼、兵、都官、度支、工,寻改都官为刑部、度支为民部。唐高宗登基(649),改民部为户部。秦汉时,九卿分掌中央行政事务。魏晋以后,由尚书分曹治事。至隋,始确定以六部为尚书省的组成部分,掌管全国行政事务。中唐至五代,六部权力削弱,形同虚设。北宋前期,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六部所掌事务甚少,各部正官除特旨供职者外,余皆为寄禄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六部复行其本职。西夏、辽、金各朝均仿汉制置六部。元朝以六部改属中书省。明初沿元制,洪武十三年(1380)罢宰相,废中书省,析其政归六部。至此,六部各自独立,直接听命于皇帝,地位更崇。清沿明制。清末光绪二十七年(1901),增设外务部,班列各部上。三十二年,改户部为度支部,兵部为陆军部,刑部为法部,又增设农工商部(工部并入)、民政部、学部等,六部之称遂废。


隋置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六部,见《隋书·百官下·尚书省》。唐置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也属尚书省。见《新唐书·百官一·尚书省》。其后历代沿置。见《宋史·职官三》、《金史·百官一》、《元史·百官一》、《明史·职官一》、《清史稿·职官一》。

猜你喜欢

  • 神宫监

    官署名。明朝宦官二十四衙门之一。洪武十年(1377)置神宫内使监,设令,正五品,丞,从五品,司香奉御,正七品,典簿,从九品。十七年改神宫监,改令一人,正七品,丞一人,从七品,奉御一人,正八品。后再改置

  • 尚书侍郎

    参见“侍郎”。官名,俸四百石,共三十六人,一曹六人,掌作文书起草。初上台称守尚书郎,中岁满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见《后汉书·百官志》和蔡质《汉仪》。

  • 右春坊大学士

    官名。明朝詹事府右春坊置。正五品,一人,与左春坊大学士掌太子上奏请、下启笺及讲读之事。参见“左春坊大学士”。

  • 内官长丞

    官名,为内官长与内官丞的合称。汉置,属宗正,掌分、寸、尺、丈。《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宗正》:“内官长丞……初,内官属少府,中属主爵,后属宗正。”注:“师古曰:《律历志》(说)主分、寸、尺、丈也。”参看

  • 恭义校尉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 (196—220) 初孙权置。《三国志·宗室传》: “ (孙)瑜字仲异,以恭义校尉始领兵众。”官名,东汉末年孙权置,掌领兵征伐或驻守。《三国志·吴书·宗室传》:“(孙)瑜字仲异,以

  • 辞命

    西周、春秋战国时使节交往相互应对的言辞。《孟子·公孙丑上》: “我于辞命,则不能也。”《周礼·秋官·大行人》:“属象胥,谕言语,协辞命。”

  • 刑部当月处

    清代刑部内部机构。掌收受在京衙门的文书,编号登记后分发各司承办。现审案件,由本处呈送堂官签字后分发各司审判。旗人命案,由本处带仵作验尸。本处由各司郎中、员外郎、主事及七品小京官轮值;每日满、汉司员各一

  • 护西羌校尉

    官名。西晋末为南安羌人酋长姚弋仲自称。十六国前秦置为官。灭前凉后,以梁熙为持节、西中郎将、凉州刺史领此,镇姑臧。

  • 接伴副使

    见“馆伴使”。

  • 户部交耻清吏司员外郎

    官名。明永乐十八年(1420)置,为户部交阯清吏司副长官。一人,从五品。宣德十年(1435)革。参见“户部交阯清吏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