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学校名。仁宗庆历四年 (1044) ,太学内舍招生二百人,支给食钱。神宗熙宁四年 (1071),太学行三舍法,为三舍第二等,名额如旧。元丰二年(1079),增为三百人。哲宗元符二年 (1099)
官署名,明朝工部营缮司所属五大厂之一。掌烧制琉璃砖瓦器物。
清朝兵部武选清吏司所属之办事机构。额设经承一人。
官名。见“司宰寺”。
元代宿卫军在皇帝出行时扈从,称为扈从军。参见“宿卫军”。
宋朝官员考选方式之一。凡选人(包括荫补得官、同进士出身与特奏名者)及宗室子弟须赴吏部流内铨或吏部长官厅考试,合格者始注文职差遣,称铨试。
官署名。晋朝司徒府特设属曹,位在诸曹上。南朝沿置。长官为掾。
官名。明置,掌收宣课司的税。明制,以在京所设官店为宣课司,以大使掌其税收,称宣课司大使,从九品。见《历代职官简释·宣课司大使》。官名。明初改在京官店为宣课使,于正阳门外、正阳门、张家湾、卢沟桥设宣课司
杂任职名。唐制于太常寺两京郊社署置二人,掌祭祀时酌罍水以洗爵。
官署名。明朝南京宦官衙门的统称。即指永乐(1403—1424)迁都北京后留置于南京的原宦官十二监、四司、八局,共二十四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