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中尉

中尉

官名。①战国赵国置,掌选官举贤。《史记·赵世家》: “荀欣侍,以选练举贤,任官使能”,“为中尉”。②秦、西汉初统兵武职名称,后遂常置,又称备盗贼中尉。位列九卿,秩中二千石。职掌京城治安执法,管理中央武库,兼领左右京辅兵卒,戍卫京师,或亦发兵卒远屯边塞。属官有丞二员及候、司马、千人等,领中垒、寺互、武库、都船令、丞,式道左右中候及丞等。景、武之世多用刀笔吏,严治宗室贵戚豪强之横暴者,案验诸侯王谋反案件。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名“执金吾”。③诸侯国军事长官。西汉初诸侯王国自置,景帝以后由中央代置,秩二千石。一度罢,咸帝时复置。职掌维持王国治安,督察军吏,典领军队,与傅、相共同辅王。东汉沿置。魏晋南北朝地位稍减,与郎中令、大农并号三卿,以典兵为职。或唯置于王、公国,或王、公、侯、伯、子、男国皆置,其品秩随国之地位而定。魏、晋、宋六品,梁位三班至流外四班不等,陈八、九品不等,北魏、北齐七品至九品不等。隋朝改名“”。元朝复置,隶诸王内史府,员六人,正三品。④秦、西汉“主爵中尉”的简称。⑤北魏“御史中尉”的简称。⑥唐“护军中尉”的简称。


官名,1、掌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史记·赵世家》:“荀欣侍以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官牛畜为师,荀欣为中尉。”2、统兵武官。秦汉皆置,俸中二千石,掌京城治安、巡逻捕盗。属官有丞、候、司马、千人。武帝太初元年改称执金吾,属官有中垒、寺互、武库、都船四令丞。见《汉书·百官公卿表》。王莽时又改中尉为军正。见《汉书·王莽传》。东汉仍称中尉,职如郡都尉,掌治安捕盗贼。见《后汉书·百官志》。

猜你喜欢

  • 章佩监

    官署名。元朝置,掌宦者、速古儿赤所收御服宝带。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置。武宗至大元年(1308)升为院,秩从二品。四年复为监。秩正三品,领以监卿五员; 下设太监、少监、临丞等官。辖御带库、异珍库

  • 扶令

    官名。北魏置。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 定为从七品下,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未见。

  • 主司

    ①泛指各级官府之主管官员。《魏书·释老志》:“但主司冒利,规取赢息。”②唐朝以后对科举考试中主考官之称呼。《新唐书·选举志》: “诸生拜主司,答拜乃叙齿谢恩,遂升阶。”主考官、主试官。负责考试的官。唐

  • 带甲

    战国时步兵的统称。因其穿带甲胄而得名。

  • 提点东西太一宫

    宋朝宫观官名。仁宗嘉祐六年(1061)置,以节度观察留后充任。参见“宫观官”。

  • 镇将

    官名。北魏置,镇的长官。在不设州郡的地区,如西边、北边诸镇,兼统军民; 在设州郡的内地,主要掌军政,但兼任驻在州刺史时,亦兼理民政。北魏前期多以宗室或鲜卑勋贵为之,多兼刺史,并持节、都督邻近州镇,地位

  • 廪牺署丞

    官名。即廪牺丞。

  • 直年旗公署

    官署名。清朝八旗的联合组织。掌八旗会理之事。每年终,将八旗已结、未结及其他年例之事向皇帝汇报。简派各旗都统或副都统八人为直年旗大臣,并选派各旗司员若干协理事务。任期均为一年,岁终更换。

  • 永巷

    官署名,少府、詹事、大长秋皆设此官署。武帝太初元年,改少府所属之永巷为掖廷(庭)。其长官称令,副长官称丞。掌宫中官婢、后宫事务等,有监狱。东汉掖庭、永巷并置,均属少府,俸六百石。掖庭掌后宫贵人采女事,

  • 六典

    ① 周朝六种治国法典合称。即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属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六官分掌。《周礼·天官·大宰》:“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一曰治典,以经邦国,以治官府,以纪万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