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三司

三司

①官名合称。东汉、唐朝、辽朝等以称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唐朝又为太子内官司闺、司则、司馔合称。②官署名合称。唐朝为御史台、中书省、门下省合称,侍御史、中书舍人、给事中更直朝堂谓三司理事; 又为刑部、御史台、大理寺合称,其鞠大狱谓三司推事; 唐朝后期、五代为盐铁、度支、户部合称,以重臣一人专判其事。明朝为各地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合称。清朝初年为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转盐运使司合称,清朝末年为布政使司、提法使司、提学使司合称。③官署名。北宋置,四方贡赋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掌邦国财用大计,有使、副使、判官、三部使、三部副使、三部判官等; 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废。西夏亦置,属次等司,主财计,有正使、副使、承旨等职。金章宗泰和八年(1208)省户部官员而置,兼劝农、盐铁、度支,有使、副使、签三司事、同签三司事及判官、规措审计官、知事、勾当官、管勾架阁库、知法等员; 金宣宗贞祐 (1213—1217) 间罢。


三司指三公或三公的官署。《后汉书·孝顺帝纪》:“今刺史、二千石之选,归任三司。”注:“三司,三公也,即太尉、司徒、司空也。”《后汉书·皇后纪》:“皇太后临朝,以显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后汉书·邓禹传》:“延平元年,拜骘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始自骘也。”后世的唐、辽也沿此称。唐朝也称御史台、中书省、门下省为三司。唐朝太子内官司闺、司则、司馔也称三司。

猜你喜欢

  • 中宫护卫

    官名。金置,属卫尉司。员额三十人,为皇后常侍官的一种。

  • 典事守舍人

    东宫属官。南朝梁置,属太子中舍人。

  • 申状

    官府文书名。宋朝内外官署呈文于中书、尚书省、三司; 御史台呈文于中书、枢密院; 在外官员呈文于所统摄官署,如三省、枢密院或省、台、寺、监及本路察访官,皆用申状。

  • 练军

    清代后期勇营的一种。同治年间,在经制绿营兵内挑选一部份士兵,提高其饷银,改用新式武器,加以训练,使自成一军,称为练军,也是勇营的一种。光绪中叶以后,与防军一起改为巡防营。

  • 德教学士

    官名。南朝陈置,为文学侍从。《陈书·顾从典传》: “丁父忧去职,寻起为德教学士”。

  • 两京武库丞

    官名。唐朝京城长安 (今陕西西安)、东都 (洛阳) 武库署次官,隶卫尉寺,各置二员,从八品下。

  • 京城巡防处

    官署名。清朝临时设置的京师卫戍机构。咸丰三年(1853),以太平军北伐,威胁京师,始设。掌京师防卫与治安事宜。置大将军一人,参赞大臣一人,巡防王大臣若干人,均特简王、大臣兼充。下设文案、营务、审案、粮

  • 户案

    官署名。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令开封府所属开封、祥符二县置。大观二年(1108),复令天下诸县皆置。职掌仿户部。宣和四年(1122)大宗正司亦置,掌行南班宗室请受,非袒免以下亲降生分割财产、嫁娶

  • 宋公

    爵名,东汉建武五年封商朝后代孔安为殷绍嘉公,十三年改封孔安为宋公,以为汉宾,位在三公上。见《后汉书·百官志五》。

  • 二千石曹

    官署名。① 尚书曹名。西汉成帝时置,设尚书,掌州郡长官奏事,管理地方行政。属尚书令。东汉初沿置,属尚书台,设尚书、郎。后改掌京师治安、辞讼、刑狱等政,亦谓之贼曹。三国罢。②尚书台 (省) 诸郎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