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寺
在今山西平顺县城东北一百三十里石城村附近的龙门山腰,创始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北宋乾德年间改今名。明、清时曾修葺。现存殿堂廊庑,布局严谨。其中西配殿为五代唐同光三年(925)所建,我国五代木构建筑悬山式殿宇仅此一例。大雄宝殿为北宋绍圣五年(1098)建。天王殿系元建。其他殿堂均为明、清时建筑。集后唐、宋、元、明、清五朝木构建筑为一寺,为我国现存文物中所仅见。
在今山西平顺县城东北一百三十里石城村附近的龙门山腰,创始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北宋乾德年间改今名。明、清时曾修葺。现存殿堂廊庑,布局严谨。其中西配殿为五代唐同光三年(925)所建,我国五代木构建筑悬山式殿宇仅此一例。大雄宝殿为北宋绍圣五年(1098)建。天王殿系元建。其他殿堂均为明、清时建筑。集后唐、宋、元、明、清五朝木构建筑为一寺,为我国现存文物中所仅见。
在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南八十里阿斯塔那村北哈拉和卓村东。为晋、唐高昌王国和唐西州居民的墓地。“阿斯塔那”哈萨克语意为“首府”。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英、德、日等国的“探险者”曾在此进行盗掘,窃去我国
亦名大黑河屯。即今黑龙江省黑河市。因濒黑龙江得名。清屠寄 《黑龙江舆图说·总说》: 黑龙江 “折而东北流五十里,径黑河屯北,海兰泡 (今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 南,又东精奇里江汇合”。光绪三十四年 (
清雍正时置,属西宁办事大臣。为玉树四十族之一。驻牧地在今青海玛多县西南鄂陵湖以东。后又分出竹节土司和白力登玛土司 (一作白力得玛族)。后废。
在今陕西宁强县北四十里。其峡曰五丁峡。亦曰金牛峡。《方舆纪要》卷56宁羌州:五丁山“相传即秦作五石牛绐蜀,蜀令开道引之处也”。
一名龙门山、钟山。在今河南洛阳市南二十五里。《魏书·释老志》:景明初,高祖、文昭皇太后营石窟“于洛南伊阙山”。即此。即“伊阙”。
俗称默勒札萨克旗。即和硕特西右翼前旗。在今青海祁连县西南。
又作粘拔恩部。辽北境部族,属西北路招讨司。当即蒙元史料所载之乃蛮部。其地在杭爱山以西至阿尔泰山地区。辽道宗大安八年 (1092) 北阻卜起兵反辽,粘八葛部亦从叛,至寿昌三年 (1097),其酋长秃骨撒
又名爱河门、爱阳门。清置,即今辽宁凤城市东北叆阳镇。《清一统志·奉天府二》: 爱哈边门在 “凤凰城东北一百二十里”。
即今陕西洛川县东南百益乡。《清一统志·鄜州》:百益堡“在洛川县东南一百里”。
南宋绍兴中置,在今甘肃西和县南百里。《宋史·吴曦传》: 南宋开禧二年 (1206),吴曦叛,“金人犯西和,王喜、鲁翼拒之。战方急,曦传令退保黑谷,军遂溃”。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