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眉宫
即苇甸。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罗城。为上京皇城。《辽史·地理志》 上京临潢府:“苇甸、射金龊箭以识之,谓之龙眉宫。神册三年城之,名曰皇都。”又《太祖纪上》:七年(922),“秋八月已卯,幸龙眉宫”。
即苇甸。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罗城。为上京皇城。《辽史·地理志》 上京临潢府:“苇甸、射金龊箭以识之,谓之龙眉宫。神册三年城之,名曰皇都。”又《太祖纪上》:七年(922),“秋八月已卯,幸龙眉宫”。
即紫阳书院。在今江西上饶市区信江南岸黄金山上。清乾隆四十六年 (1781) 改紫阳书院为信江书院。
①在今安徽巢湖市东南三十里,与无为县接界。《方舆胜览》卷48无为军:七宝山“在巢县。濡须山谓之东关,七宝山谓之西关”。《方舆纪要》卷26巢县:七宝山在“县东南三十里,与含山县界之濡须山对峙,相距十里。
即力乏桥。今江苏海安县东十里立发乡。
在今陕西武功县 (普集镇) 西北武功镇北七里。《后汉书·梁慬传》: 永初二年 (108),“慬金城,闻羌转寇三辅,逼近园陵,即引兵赴击之,转战武功美阳关”。即此。
在今四川犍为县东南十八里。《元和志》卷31犍为县:沉犀故城“在县东南三里”。《方舆纪要》卷72犍为县:沉犀城,“《志》云:后周保定初置沉犀郡治此,隋开皇初废。或曰即故犍为县故治”。
在今江苏海门市东北。《方舆纪要》卷23海门县“余东场”条下:“余西场在州东五十里,又东二十里为余中场。”后并入余西场。民国初复以余东场并入,改余西为余中,即今江苏通州市东南余西乡。
在今湖北宜城市北。《方舆纪要》卷79宜城县:羊祜汊“在县北三十里”。清置镇于此。《清一统志·襄阳府三》:羊祜汊镇“在宜城县北二十五里。相近有毛家埠镇”。
本名蒲津关。在今陕西大荔县东朝邑镇东三十里黄河西岸。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改名大庆关。明时因黄河西徙,关在河东岸,故于今朝邑镇东七里另置新大庆关。1929年分朝邑、华阴二县于此置平民县。1950
在今四川忠县东门外土主庙前。《舆地纪胜补阙》卷7:“丁房双阙在临江县。巴王庙有丁房双阙对峙庙庭,高可二丈,上为层观,飞簷裴��,四旁多刻车马人物。在阙上为双扉,其一扉微启,
1928年改清源县置,属奉天省辽沈道。治所在八家子 (今辽宁清原满族自治县)。1929年属辽宁省。1945 年改属安东省,1949年属辽东省。1954年仍属辽宁省。1989年改设清原满族自治县。旧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