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沙碛
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北。《资治通鉴》: 唐元和八年 (813),振武军节度使 “ (李) 敬贤遣牙将杨遵宪将五百骑趋东受降城以备回鹘,所给资装多虚估; 至鸣沙,遵宪屋处而士卒暴露; 众发怒,夜,聚薪环其屋而焚之,卷甲而还”。《方舆纪要》卷44大同府: 黑沙碛 “在振武故城北,亦谓之鸣沙”。
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北。《资治通鉴》: 唐元和八年 (813),振武军节度使 “ (李) 敬贤遣牙将杨遵宪将五百骑趋东受降城以备回鹘,所给资装多虚估; 至鸣沙,遵宪屋处而士卒暴露; 众发怒,夜,聚薪环其屋而焚之,卷甲而还”。《方舆纪要》卷44大同府: 黑沙碛 “在振武故城北,亦谓之鸣沙”。
曾名旧江。在今上海市中部,为吴淞江下游故道。《方舆纪要》卷24苏州府嘉定县“蟠龙江”条下:“虬江南接中槎、下槎二浦,县境东南诸浦港多汇于此,南入吴淞江。”
即今广东平远县北坝头镇。清雍正十一年(1733)置巡司于此。(1)在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东南部,莲阳、外砂两河之间。面积29平方千米。人口4.6万。镇人民政府驻涂池,人口 1480。1934年称坝头乡,
在今四川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北西沱镇。清道光《石砫厅新志》卷1:“自临溪场北出楠木了七十余里抵江岸,忠、万交邻为西界沱,水陆贸易,烟火繁盛,俨然一郡邑也。置塘汛,且设巡检司驻之。”民国设县佐。
西汉置,属五原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包头市东南古城湾乡古城。东汉废。《水经·河水注》:“河水又东流,石门水南注之。……河水又东径稒阳县故城南。” 光绪 《山西通志·古迹考》 谓汉稒阳县当在博托河东之古城湾
秦始皇修建,初名横桥,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汉初名渭桥或石柱桥。武帝后称中渭桥。《三辅黄图》卷6引《三辅旧事》云:“秦造横桥,汉承秦制,广六丈三百八十步,置都水令以掌之,号为石柱桥。”《元和志》卷1咸阳
①隋大业五年 (609) 置,属且末郡。在今新疆且末县附近地。隋末废。②金改肃宁城置,属河间府。治所即今河北肃宁县。蒙古至元二年 (1265) 废入河间县,后复置,属河间路。明属河间府。民国初属直隶津
①北魏行宫。有二: (1) 在今河北涿鹿县南桥山下。 《魏书·世祖纪》: 神䴥元年 (428),“八月, 东幸广宁, 临观温泉”。 神䴥三年 (430)春正月,“癸卯,行幸
①明洪武六年(1373)降开州置,属夔州府。治所即今四川开县。《明史·张献忠传》:崇祯十四年(1641),“献忠乃悉众攻楚兵于土地岭,副将汪之凤战死,遂陷大昌,进屯开县”。民国初属四川东川道。1928
唐武德四年 (621) 置,治所在剡县 (今浙江嵊县)。辖境相当今浙江嵊县、新昌二县地。八年(625) 废。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治剡县(今浙江嵊州市南)。辖境约当今浙江省嵊州市一带。八年废。
在今江苏仪征市西。《方舆纪要》卷23仪真县:“左安城在县西二十里。地多山溪,旁有崇丘,道出六合,盖旧时戍守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