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髻山
一作丫髻山。在今安徽宁国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28宁国县 “关口山” 条下: “其东南曰鸦髻山,有飞燕洞,容百余人,乡人尝避兵于此。” 《清一统志·宁国府一》:丫髻山 “在宁国县东南八十五里。南唐时,尝作烽燧楼于其上。外有飞燕洞,容百余人”。
一作丫髻山。在今安徽宁国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28宁国县 “关口山” 条下: “其东南曰鸦髻山,有飞燕洞,容百余人,乡人尝避兵于此。” 《清一统志·宁国府一》:丫髻山 “在宁国县东南八十五里。南唐时,尝作烽燧楼于其上。外有飞燕洞,容百余人”。
即巴丘山。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隅。《方舆纪要》卷77岳州府:巴丘山“亦名天岳山,一名幕阜山”。
北宋置,属犍为县。在今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东北九十里荣丁乡。《宋史·蛮夷传四》: “董蛮在马湖江右……蛮数寇抄。熙宁、绍圣中,朝廷皆为徙赖因监押驻荣丁砦。” 即此。
亦作青石岭。在今甘肃泾川县西北。《晋书·赫连勃勃载记》: 东晋义熙三年 (407),“勃勃与姚兴将张佛生战于青石原,又败之”。
金末蒲鲜万奴东夏(又作东真)国置,治所在今黑龙江省东宁县东南三岔口附近。元太宗五年(1233)移治建州故城北石墩寨(即今黑龙江东宁县东南五里大古城)。七年(1235)移治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县)。辖境西
战国赵置,在今河北平山县东南。《战国策·赵策二》: 武灵王曰,“寡人始行县,过番吾”。西汉改为蒲吾县。古县名。战国赵置,治今河北省平山县东南。《战国策·赵策二》:武灵王曰:“寡人始行县,过番吾。”即此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置,属懋功厅。在今四川小金县西南汗牛乡。
在今浙江缙云县治(五云镇)。《方舆胜览》卷9处州:吏隐山“在州东北五十里。山南有唐李阳冰为缙云令秩满退居于此为洼樽,瀑布飞泉,洒落三百余尺。上有四井,周回四丈,因名吏隐山。留题篆刻,至今人宝之”。
在今河北乐亭县西北三十里。《方舆纪要》 卷17乐亭县: 定流河 “即滦河下流也。《志》云: 滦河经县北岳婆港,分为二支,一曰葫芦河,在县东北三十里,流经县东二十里,南流入海,谓之东滦河。(明) 景泰中
又作西奥山。在今云南凤庆县西南二百里。《清一统志·顺宁府》:西粤山“叠壑层峰,石壁峭绝,与缅宁接界。中有洞如城阙,广十余丈,石乳下垂,宛如华盖。内有石鼓、钟磬之属,击之有声,名曰琼英洞”。
即今江西大余县南黄泥巷。明、清皆有巡检驻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