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青龙河

青龙河

①在今河北东北部,为滦河支流。源出辽宁凌源市西南,西南流入河北宽城、青龙二满族自治县,经卢龙、迁安二县南入滦河。《明一统志》 卷5永平府: 青龙河 “在迁安县北七十里,其源自口外来,经桃林口入漆河”。南合滦河。《清一统志· 永平府一》: 青龙河 “此水源出桃林口北二百五十里,蒙古哈拉沁界,山曰成格勒岱,水曰顾沁,即青龙上流也。府境入滦之水,惟此颇大”。

②在今山西沁源县东。《方舆纪要》 卷43沁源县“沁河” 条下: “青龙河在县东二十五里,亦曰青龙沟,西南流入沁河。”

③在今山西夏县西北。源于山西闻喜县唐王山西麓,西南流,至夏县禹王村附近称姚暹渠。《方舆纪要》 卷 41 夏县: “青龙河在县北三十里。《志》 云,以河流屈曲如盘龙而名,下流合于涑水。”

④在今上海市崇明县东。《方舆纪要》 卷24太仓州崇明县: 青龙河 “在今县东。亦曰青龙港。近县港口约十余处,贼舟皆可入。而青龙港直通县城,尤为切要”。


古称卢水、大沮水、漆河。因河水呈青色蜿蜒山间,故名。滦河支流。在河北省东北部。源出辽西丘陵,西南流经河北省宽城、青龙、迁安等县市,至卢龙县入滦河。长220千米,流域面积 6500 平方千米。因流经燕山东侧暴雨区,时有水患。建国后进行治理,建有东蒿村、大石岭等水电站。


猜你喜欢

  • 宁民县

    唐武德三年(620)改白鹿县置,属雍州。治所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南三十二里石门村。贞观元年(627)废。古县名。唐武德三年(620年)改白鹿县置,治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属雍州。贞观元年(627年)废。

  • 石首山

    在今湖北石首市北。《水经·江水注》:“大江右径石首山北。”《舆地纪胜》卷64江陵府:石首山“《元和郡县志》:在石首县北江中有石孤立,为北山之首,因名”。在湖北省石首市绣林镇西北、长江南岸。东北与绣林山

  • 巴图尔和硕卡伦

    清雍正五年(1727)设,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市西额尔古纳河西岸。

  • 荆南道

    1914年由鄂西道改置,属湖北省。治宜昌县 (今湖北宜昌市)。辖境相当今湖北荆沙、监利、石首以西,神农架、兴山、宜昌、枝江、荆沙市荆州区以南地区。1921年裁撤。1914年6月由鄂西道改名,治宜昌县(

  • 萍实桥

    在今江西萍乡市北城关镇南门外。五代时杨吴置。《方舆纪要》 卷87萍乡县: 萍实桥 “以楚昭王得萍实而名”。桥跨县前江上,后圮。明初复建。

  • 多伦诺尔厅

    清雍正十年(1732)析张家口厅北境置,属直隶省。治所在多伦诺尔(今内蒙古多伦县)。“多伦诺尔”意为七湖,因附近有七个小湖,汉名七星潭,故名。1913年改为多伦县。清初为察哈尔牧场,地名多伦诺尔,以多

  • 谷口山

    即廆山。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清一统志·河南府一》:谷口山“在洛阳县西南三十里,孝水出焉”。

  • 运城

    清改司盐城置,属安邑县。即今山西运城市。《清一统志·解州》:运城“在安邑县东南。元至正间建。本朝初设盐政及运司以下等官,乾隆五十七年裁。嘉庆十二年移河东道驻此, 兼管盐务”。1958年为运城县驻地。

  • 古洞河

    在今吉林桦甸市东南,南流注入二道江。清光绪《吉林通志》卷22:古洞河“亦出珲春西界山中,直西流百余里入吉林府界,北岸界敦化县,又西百里许与富太河(即富尔哈河)会”。松花江上源之一。满语意为“急流的河流

  • 马江昭忠祠

    在今福建福州市东南马尾镇的马限山麓。清光绪十二年(1886)为纪念中法战争马江海战阵亡烈士而建。有前后两进,正厅及两庑祀殉难官兵七百九十六人,前厅有石碑一方,记海战经过。祠西为墓园。1920年重修,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