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北县
1917年改通北设治局置,属黑龙江省绥兰道。治所在今黑龙江省北安市东南通北镇。地当通肯河之北,因名。1928年直属黑龙江省。1956年并入北安县 (今黑龙江省北安市)。
古旧县名。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置,治今黑龙江省北安市东南通北镇,属齐齐哈尔副都统辖区。后废。1915年置通北设治局,1917年升县,治通肯镇(今黑龙江北安市西南通北镇)。1956年裁撤,并入北安县。1982年复置,仍驻通北镇。1983年撤销,并入北安市。
1917年改通北设治局置,属黑龙江省绥兰道。治所在今黑龙江省北安市东南通北镇。地当通肯河之北,因名。1928年直属黑龙江省。1956年并入北安县 (今黑龙江省北安市)。
古旧县名。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置,治今黑龙江省北安市东南通北镇,属齐齐哈尔副都统辖区。后废。1915年置通北设治局,1917年升县,治通肯镇(今黑龙江北安市西南通北镇)。1956年裁撤,并入北安县。1982年复置,仍驻通北镇。1983年撤销,并入北安市。
清雍正三年 (1725) 置,属和硕特部。在今青海同德县西南黄河以东一带。《清史稿·地理志》 南左翼中旗: “牧地西滨黄河。有恰克图河,东南来流入之。东至巴哈图尔根,南至阿尔坦果尔,西至伊克图尔根,北
明置,即今青海平安县。乾隆《西宁府新志》卷9:平戎城“明洪武十九年置平戎马驿,嘉靖元年置防守官”。清仍设驿丞。
在今山东滕州市东南八十里。《方舆纪要》卷32滕县: 黄沟泉 “与温水、龙湾诸泉,旧俱经沛县留城闸入漕河”。
即㠗崃山。 在今河南遂平县西七十里。
又名嶂山。在今青海湟源县西南日月山一带。一说即今青海天峻县南库库诺尔岭。《资治通鉴》:唐贞观九年(635),“任城王道宗败吐谷浑于库山,吐谷浑可汗伏允悉烧野草,轻兵走入碛”。古山名。又称嶂山。即今青海
唐武德元年 (618) 置,治所在宣汉县(今四川宣汉县东北)。辖境相当今四川宣汉县东北地。三年 (620) 移治新安废镇 (今宣汉县西北)。贞观元年 (627) 废。
在今广东封开县西北。《舆地纪胜》 卷94封州: 猿居山 “在县北二十里。山多猿猱”。《清一统志·肇庆府》: 猿居山 “在封川县北三十里。一名猿岭。平冈漫坡,或起或伏。上多林木,猿狖所居。有猿岭径”。
即比阳县。西汉置,属南阳郡。治所即今河南泌阳县。
一作哈喇巴勒噶逊台。清置,在今新疆乌鲁木齐县东南达坂城镇南十里。清 《林则徐日记》: 道光二十五年 (1845) 正月,达坂城 “十里为喀拉巴尔噶逊军台,林木森疏,泉流清泚,有桥两道,兵房民居共数处”
清雍正十年(1732)置,属大定府。治所即今贵州水城县。1913年改为水城县。据清爱必达《黔南识略》卷24水城通判:“城外有河一道, 自城西分为二,环城流至城东南,复合为一,东流入乱山中。城之得名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