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越王山

越王山

①在今浙江绍兴县西。《清一统志·绍兴府一》: 越王山 “在山阴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昔越王尝栖兵于此。今其上有走马冈、伏兵路、洗马池、支更楼故址”。

②即今福建福州市北屏山。《寰宇记》 卷100福州闽县: 越王山 “在州北二百五步,即越王无诸旧城也”。《方舆纪要》 卷96福州府: 越王山 “在府城北,半蟠城外,东联冶山,一名屏山,以形若屏扆也。亦曰平山,又名泉山,以山有天泉池也。闽越王都冶山前麓,故曰越王山。其东南麓,唐时有左衙、宣毅、广节诸营,故亦名将军山”。《汉书· 朱买臣传》: “故东越王居泉山,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即此。

③在福建长乐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96福州府长乐县: 越王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山高耸,周回三十里。相传越王无疆 (诸) 之后居此,因名”。

④一名粤山。在今福建浦城县东,城环其上。《舆地纪胜》 卷129建宁府古迹: 越王台 “在浦城县东,《旧经》 云: 越王于此为烽候之所”。

⑤即越秀山。在今广东广州市北越秀公园。《方舆纪要》 卷101广州府: 越秀山 “在府治北。一名越王山”。


古山名。(1)即今福建省福州市北屏山。《太平寰宇记》福州闽县:越王山“在州北二百五步,即越王无诸旧土城也”。《读史方舆纪要》福州府:越王山“在府城北,半蟠城外,东联冶山,一名屏山,以形若屏扆也。亦曰平山,又名泉山,以山有天泉池也。闽越王都冶山前麓,故曰越王山。其东南麓,唐时有左衙、宣毅、广节诸营,故亦名将军山”。《汉书·朱买臣传》:“故东越王居泉山,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即此。(2)在今江西省武宁县东南。相传春秋时越王伐楚屯兵于此。(3)在今浙江省绍兴市西南。昔越王勾践栖兵于此。其上有走马冈、伏兵路、洗马池、支更楼故址等。


猜你喜欢

  • 坤河

    又作昆河。即今黑龙江省黑河市南公别拉河。《清一统志 · 黑龙江》: 昆河 “在黑龙江城南二十二里。源出西北兴安岭,东南流入黑龙江”。

  • 南宋甸

    宋大理置,属腾冲府。在今云南梁河县东北二十里曩宋。元改南甸路。

  • 静远县

    辽置,为益州治。治所在今吉林农安县东北万金塔乡东北西小城子古城。后废。(1)古县名。辽置,治今吉林省农安县东北万金塔附近。为益州治。金废。(2)旧县名。山东解放区设。1940年由盐山县(今属河北)析置

  • 叙南等处蛮夷宣抚司

    元置,属四川行中书省。治所在叙州路宜宾县 (今四川宜宾市)。辖境相当今四川大凉山以东,南溪县以西,富顺县以南,筠连县以北地区。明洪武初废。

  • 达罗毗荼国

    在今印度东南部。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10:达罗毗荼国“周六千余里。国大都城号建志补罗,周三十余里”。玄奘曾至此。

  • 葛家冈

    在今河南开封市西南。《宋史·河渠四》:嘉祐三年 (1058) 正月,开京城西葛家冈新河,以有司言: “至和中,大水入京城,请自祥符县界葛家冈开生河,直城南好草陂,北入惠民河,分注鲁沟,以纾京城之患。”

  • 清安湖

    一作清宁湖。即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西南青菱湖。《清一统志·武昌府》: 清安湖 “在江夏县西南十五里。东北通黄家湖,又东南通汤孙湖,又东通赛湖。赛湖汇诸湖之水折而西北流,俗呼为里河,出鲇鱼口入江”。

  • 青鱼滩关

    在今湖南张家界市西北。《方舆纪要》卷77永定卫 “那平关” 条下: “ 《志》 云,(大庸)所有那平、边岩下、青鱼滩三关,旧皆为戍守处。”清光绪 《湖南通志》 卷31永定县: “青鱼潭关在县西北,通永

  • 浮龙镇

    在今江西上犹县西北百里。《方舆纪要》卷88南安府上犹县: 浮龙镇在 “县西百里。有巡司。《志》 云,元至元中置于县西一里浮龙镇,后移于太傅村,即今所也”。

  • 罗局镇

    金置,属岐山县。即今陕西岐山县东南二十五里罗局村。元废。集镇名。在陕西省岐山县东南部。属枣林镇。人口 3600。宋《元丰九域志》为马碛镇。明万历年间名挪集镇。清雍正年间已为今名。产小麦、玉米、油菜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