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市城
一作蓝氏城。为大夏国都城。在今阿富汗北部巴里黑。《史记·大宛传》: 大夏 “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妫水南,……其都曰蓝市城”。后为大月氏都城。
一作蓝氏城。为大夏国都城。在今阿富汗北部巴里黑。《史记·大宛传》: 大夏 “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妫水南,……其都曰蓝市城”。后为大月氏都城。
又名常山关、飞狐口、飞狐陉、蜚狐口。在今河北蔚县东南恒山峡谷口之北口。为古代河北平原通向北方边陲的咽喉。《水经·㶟水注》:“《魏土地记》曰:代城南四十里有飞狐关。”即此。
本名云峰山。即今湖北黄石市西东方山。《舆地纪胜》卷33兴国军:东方山“在大冶北三十里。《武昌志》云:汉东方朔之故隐也。今有东方寺,乃唐智隐禅师道场”。《明一统志》卷59武昌府:东方山“在武昌东界,故云
明洪武五年(1372)改落邦札佐等处长官司置,属贵州宣慰司。治所即今贵州修文县东北札佐镇。崇祯三年(1630)改为敷勇卫。
明洪武初改洪州泊李等洞长官司置,属思州宣慰司。治所即今贵州黎平县东南洪州镇。后废。永乐元年 (1403) 复置,属贵州卫。十三年 (1415) 改属黎平府。清以后废。
北宋开宝六年(973)置,在今广东深圳市西南头镇。《元丰九域志》卷9:东莞县有东莞盐场。北宋开宝六年(973年)置,在今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南头镇。
在今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南。《清一统志·平乐府一》: 峡头山 “在富川县南二十里。富川经此”。
又作角里堰市。即今浙江海盐县西南六里乡。清光绪《海盐县志》卷4:六里堰市,“《图经》:去县四十二里。《新纂》:堰以南为上河,去澉城六里,客船不能达澉,咸泊于此,居民辐辏成市,木商咸贾亦萃集焉”。
清初置,为海盐场,直隶奉天府尹。在今辽宁大洼县西南常家屯。光绪中始设局于田庄台 (大洼县东南田庄台镇)。民国移至常家屯。
五岭之一。亦名萌诸岭、甿渚岭。又名临贺岭、白芒岭、桂岭。在今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东南、贺县西北、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西南。南北走向。为湘江支流潇水和西江支流贺水的分水岭。《水经·湘水注》: 萌渚之水 “南
隋大业元年 (605) 置,属冲州。治所在今越南广南省一岘港派仁附近。三年 (607) 属林邑郡。后废。古县名。隋大业元年(605年)置,治今越南承天—顺化或广南省一带,属冲州。旋入林邑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