蒱特山
即拔特山。今阿富汗东北之巴达克山。唐慧超 《往五天竺国传》: 大食攻吐火罗国,“其王被逼走向东一日程,在蒱特山住,见属大寔所管”。
即拔特山。今阿富汗东北之巴达克山。唐慧超 《往五天竺国传》: 大食攻吐火罗国,“其王被逼走向东一日程,在蒱特山住,见属大寔所管”。
①即今江苏洪泽县东三十六里岔河镇。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山阳县西南有“岔河”。1941—1949年苏北革命根据地置淮宝县治此。②旧属如皋县,即今江苏如东县西五十二里岔河镇。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如
在今安徽砀山县南城郊。《方舆纪要》 卷29砀山县: 新汇泽 “以河徙成泽,南北二十里,东西四十里,经冬不竭”。已淤。
在今江苏无锡市南十八里。《方舆纪要》卷25常州府无锡县:长广溪,“《志》云,溪源出历山,南流分为二派,俱合于梁溪,一出吴塘门,一出独山门, 皆入太湖”。
在今江苏宝应县西南氾光湖一带。明时江淮间湖漕所经。因湖面风浪湍急,于万历十三年(1585)筑堤湖东,蓄水为运道。《明史·河渠志三》:万历十三年(1585),“宝应氾光湖,诸湖中最湍险者也,广二十余里”
即今江西万安县城。宋置县时,适有五色云见,故名。
在今四川富顺县东南。清嘉庆《四川通志》卷13:竹岩洞“在(富顺)县东南五十里。有流杯池。宋侍郎郑莹尝居此,著前后竹岩赋”。
春秋宋地。在今安徽阜阳市南。《春秋》: 僖公二十一年 (前639),“宋人、齐人、楚人盟于鹿上”。即此。一说在今山东曹县东北。古邑名。春秋宋邑。在今安徽省阜南县南。《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前639年):
在今山西大同县东二十七里许堡村。《方舆纪要》卷44大同府:许家庄堡在“府东南九十里。嘉靖三十九年改民堡置戍守,万历三十九年增修。周三里有奇,堡当宣镇两镇之径道,虽近腹里,而地势平旷,嘉靖中尝为寇冲”。
①明初置,属高台千户所。在今甘肃高台县西南。后废。②明弘治中置,属山丹卫。即今甘肃山丹县南四十里暖泉村。《方舆纪要》 卷63山丹卫 “永兴堡” 条下: “又东南有暖泉、大黄山等堡。”③即今山西中阳县西
在今云南大理市太和城遗址上。唐大历元年 (766),南诏王阁罗凤立此碑于太和城宫门外。碑高3.02米,碑阳正文三千八百余字,叙述南诏初期历史及其与唐王朝的关系,并述及天宝战争的起因和经过。书法遒劲。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