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置,属宁德县。即今福建宁德市东北三屿。元丰初废。
来化镇之讹。即今陕西渭南市东北六十里来化镇村。《金史·地理志》 误作 “素化镇”。
即今浙江萧山市西南黄岭村。《资治通鉴》: 唐中和三年 (883),“刘汉宏分兵屯黄岭、岩下、贞女三镇,钱镠将八都兵自富春击之,破黄岭”。即此。《方舆纪要》 卷92萧山县: 黄岭镇 “在县西南四十八里之
明末置,属松潘卫。治所在今四川松潘县南小姓乡。《清史稿·四川土司传》:小姓寨土百户“其先郁从文,于明末归附,授长官司职衔印信,管束番众。顺治年间,将明时印信号纸呈缴”。清改为小姓寨土百户。
在辽南京 (今北京市) 城内子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位居大城的中心偏南,皇城内宫城居中偏东。宫城之前、皇城南门之内,左有太庙、右有金廷中央政府及地方衙署。皇城有四门: 南为宣阳门,东为宣华门,西为玉华门
西晋建兴元年 (313) 以避愍帝司马业讳改邺县置,属魏郡。治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寻废。东魏天平初复置,属魏尹。北周建德六年(577) 移治今临漳县西南十八里旧县村,属相州。隋属魏郡,唐属相州,
即夔。周诸侯国。在今湖北秭归县西北归州镇东夔子城。《公羊传》: 僖公二十六年 (前634),“秋,楚人灭隗。以隗子归”。即此。
即今江苏泰兴市西北四十里口岸镇。旧名柴墟镇。宋时泰兴县尝徙治于此。明改口岸镇,置巡司于此。在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西南部。面积70平方千米。人口6.6万。镇人民政府驻口岸,人口1.4万。原名柴墟,明代因为
即绰尔罗斯南右翼首旗。在今青海共和县东北、青海湖东南群科加拉、察汗城、日月山中间地带。
在今湖北竹溪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79竹溪县: 峒崎山在 “县东北六十里。上有砦,为设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