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峡镇山
在今湖南江永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81永明县: 荆峡镇山在 “县南八十里。两山对峙,中通小江,泄桃江、扶灵之水,实邑之关险。宋时设关镇守。熙宁中省,仍置寨兵屯戍”。
在今湖南江永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81永明县: 荆峡镇山在 “县南八十里。两山对峙,中通小江,泄桃江、扶灵之水,实邑之关险。宋时设关镇守。熙宁中省,仍置寨兵屯戍”。
①隋开皇十一年(591)改封州置,治所在新会县(今广东新会市北),当年改为冈州。②北宋崇宁四年(1105)于安口砦置,治所安口县(今贵州从江县东北)。政和中州、县俱废。隋开皇十一年(591年)以封州改
五代方镇名。后晋开运二年 (945) 置。治所在曹州 (今山东曹县西北)。后汉废。后周广顺二年 (952) 复置。北宋初废。五代晋开运二年(945年)置,治曹州(今山东曹县西北)。周广顺二年(952年
即比如宗。今西藏比如县。“纳雪”藏语意为那曲河下游。
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为关内,亦称关中。今河北山海关以西地区,四川康定以东地区,甘肃嘉峪关以东地区旧称关内,皆与关外相对而言。地区名。(1)秦至唐时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陇
明置,即今广西崇左县东北驮柏村。明《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驮朴去驮卢五十里。自驮卢西至此,皆为左州南境,北去龙州四十里。西仍为崇善地,抵太平亦四十里,水路倍之。”
即今青海平安县西峡口乡峡口山。 《汉书·赵充国传》: 神爵年间, 充国奏 “治湟以西道桥七十所”。即此。
春秋晋邑。在今河南鹤壁市西。《国语·晋语》:“中牟,邯郸之肩鞞。”《左传》:定公九年(前501),“秋,齐侯伐晋夷仪,……晋车千乘在中牟”。《史记·孔子世家》:“佛肸脍为中牟宰。赵简子攻范、中行,伐中
亦名金雁桥。在今四川广汉市北鸭子河上。《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裴注引 《益部耆旧杂记》:东汉建安十八年 (213),刘璋将张任自绵竹退守雒城,刘备进军围之,“任勒兵出于雁桥,战复败”。即此。《方舆纪
在今山东青岛市东南海中,亦曰鼓子洋。东北有小公岛。民国《胶澳志》卷2:“大公岛之西小岛上有灯塔,东距大公岛不及一海里,旧隶即墨。”
故址在今安徽含山县西南二十五里清溪镇北。《舆地纪胜》 卷48和州: 晋王城 “在含山县。苻坚侵晋,以姚苌为先锋,筑城于此以御之。又有姚苌城”。苻坚军不至此,不可信。当为晋筑。为龙亢城治所。《方舆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