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许
亦名杂渠卡、杂曲卡。即今四川石渠县。《清史稿·地理志》 登科府石渠县:“德尔格忒土司北区地。即杂渠卡,一名色许。宣统元年改流设县。”
亦名杂渠卡、杂曲卡。即今四川石渠县。《清史稿·地理志》 登科府石渠县:“德尔格忒土司北区地。即杂渠卡,一名色许。宣统元年改流设县。”
又作白涧岭。在今山西阳城县西北十六里。《资治通鉴》:东晋义熙十二年(416),“丁零翟猛雀驱掠吏民,入白涧山为乱,魏内都大官河内张蒲与冀州刺史长孙道生讨之”。即此。古山名。又作白涧岭。在今山西省阳城县
亦作鄂尔吞、俄伦春、俄尔吞、俄乐春、俄罗春。清初亦称使鹿部、使马部。明末清初,分布于今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 (今俄罗斯斯塔诺夫山) 以南地区,与达呼尔、鄂温克同被称为索伦部。17世纪中叶,因沙皇俄国入
清乾隆三十三年 (1768) 置,直隶江苏省。治所在茅家镇 (今江苏海门市)。1912年改为海门县。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割通州之安庆、南安十九沙,崇明之半洋、富民十一沙及续涨之天南沙置,治今江
即今江苏姜堰市东白米镇。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泰州东有“大白米”。
即今湖北丹江口市南十里三官殿镇。清光绪《湖北全省分图》:均州东南有三官殿市。
即今广东东莞市东南常平镇,广九镇路经此。清光绪 《广州府志》 卷69: 东莞县 “墟市” 有常平墟。
亦称桑家坡。在今河南孟县东十四里。相传为五代晋桑维翰故里。民国 《孟县志》 卷10: “桑维翰为河阳书记,因家河阳,今桑家坡是。”
明洪武十九年 (1386) 置,属永宁州。治所在今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西十二顶营司。清以后废。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置,治今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西顶营。属永宁州。清属安顺府。后废。
亦称峄县铁路。从山东枣庄经峄城至台儿庄。全长45公里。清光绪三十四年 (1908) 动工兴建,1911年建成。为中兴煤矿公司所筑之轻便铁路。
明置,属松潘卫。在今四川松潘县北二十八里。《明史· 李祯传》: “虹桥关为松城咽喉。”关因桥名。明曹学佺 《蜀中广记》 卷31 《边防记》: “漳腊下七里为虹桥关,系松城北隘。《志》云: 松州北二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