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罗浮山

罗浮山

①在今福建霞浦县南罗浮。《方舆纪要》卷96福宁州 “洪山” 条下: “又南十里曰罗浮山,相传此山浮海而来,泊船山下,可避北风。若南风,则石厓齿齿难近。嘉靖三十七年,倭贼流劫罗浮,官军御却之。” 即此。

②在今湖南攸县东北一百四十里。《明一统志》卷63长沙府: 罗浮山 “下与凤岭连麓,下有石窦出泉”。《清一统志·长沙府一》: 罗浮山 “有石窦出泉,涓涓不绝,东入攸水”。

③在今广东博罗县西北。《隋书· 地理志》:南海郡增城县 “有罗浮山”。《元和志》 卷34循州博罗县: 罗浮山 “在县西北二十八里。罗山之西有浮山,盖蓬莱之一阜,浮海而至,与罗山并体,故曰罗浮。高三百六十丈,周回三百二十七里,峻天之峰四百三十有二”。 为东粤名山。 五代南汉刘建天华宫于山中。《方舆纪要》 卷103博罗县: 罗浮山在“县西北五十里,与增城县接界。山绵延高广,峰岩洞壑之属,不可悉记,为岭南之望”。罗浮与丹霞、西樵、鼎湖齐名,为广东四大名山之一。

④在今广东电白县东北。《清一统志·高州府》:罗浮山 “在电白县 (治今电城镇) 西北一百里。为八府通衢,高百余丈,白石嶙峋。相传仙人牧羊所化”。

⑤在今广西钦州市西北。《隋书· 地理志》:安京县有罗浮山。《元和志》 卷38钦州安京县:“罗浮山在县北十里。俗传似循州罗浮山,因名之。” 《舆地纪胜》 卷119钦州: 罗浮山 “在州西北六十五里。《旧经》 云: 山形若惠州罗浮,因以得名。《隋志》: 安京县北七十里有安京山,即今罗浮也”。


(1)古山名。在福建省霞浦县南罗浮。《读史方舆纪要》福宁州洪山:“又南十里曰罗浮山,相传此山浮海而来,泊船山下可避北风。若南风,则石厓齿齿难近。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贼流劫罗浮,官军御却之。”即此。(2)今山名。又称东樵山。在广东省中部、东江右侧。跨博罗、增城、龙门三县市。由罗山、浮山合称为罗浮山。东北—西南走向。海拔800米左右,由花岗岩构成。主峰飞云顶(1281 米),居“岭南四大名山”之首。为道教圣地,被称为“第七洞天”、“第三十二泉源福地”。东晋咸和年间葛洪曾在此山修道炼丹,始建庵舍。南朝梁武帝时,相继建五座佛寺。隋、唐、宋、元道教仍盛。今存冲虚观、酥醪观等道观及葛洪炼丹灶、葛洪洗药池。明为学者聚徒讲学场所。1945年广东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和中共广东临时省委等以此为活动基地。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猜你喜欢

  • 旅顺口

    在辽宁辽东半岛南端、大连市西。古为山东人渡海至辽东的顺路,故名旅顺。明置旅顺口关于此。明 《辽东志》 卷2: 旅顺口关在 “ (金州) 卫南一百二十里。海运舟至此登岸”。后金天聪七年(1633) 六月

  • 西盐州都督府

    唐置,属北庭都护府。在今哈萨克斯坦咸海西。后废。

  • 芦洲

    ①在今江苏宝应县东。《方舆纪要》卷23宝应县:芦洲“在县东十三里。东晋初,祖逖军于芦洲,或以为即此处。误也”。②在今安徽亳州市东涡水北岸。《方舆纪要》卷21亳州:芦洲“其地旧多芦苇, 因名”。《清一统

  • 黄喜冲 (衝)

    在今辽宁绥中县西。《方舆纪要》卷37广宁前屯卫: 黄喜冲在 “卫东北三十里。又东北四十里为塔儿冲”。

  • 思邛水

    一名思印江。即今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印江河。《方舆纪要》 卷122印江县: 思印江“源出朗溪司北,流入水德江”。《清史稿·地理志》印江县: “思邛江自松桃入,折北流,合一小水入安化 (今思南),

  • 永泉铺

    即今湖北南漳县东南十四里涌泉镇。清有外委驻防。

  • 东安门

    为明南京宫城东门。在今江苏南京市轻工机械厂厂区内。

  • 青绮门

    即霸城门。汉长安城 (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汉长安城遗址) 东面南头一门。《三辅黄图》 卷1引 《庙记》 曰: “霸城门,亦曰青绮门。” 又引《述异记》: “景帝元年有青雀群飞于霸城门,乃改为青雀门; 更修

  • 长冈店

    即今湖北随州市西南长岗镇。《清一统志·德安府》:长冈店“在随州东(西)南”。民国《湖北通志》卷33随州:长冈店在“州西南百十里”。

  • 象棋墟

    即今广西藤县西南九十里象棋镇。清光绪《广西舆地全图》 藤县图: 西南有象棋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