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临县
1948年7月山东革命根据地由益都、临朐二县析置,治郑母村 (今山东青州市东南郑母镇)。取二县首字为名。1952年撤销,并入益都、临朐、昌乐三县。
旧县名。山东解放区设。1948年由益都县东北部尧西、香山、弥东、郑母四区及临朐县东北部龙岗、尧山、柳山、营子四区析置。治郑母村(今山东青州市郑母镇)。以两县首字为名。1952年撤销,并入昌乐、益都、临朐三县。
1948年7月山东革命根据地由益都、临朐二县析置,治郑母村 (今山东青州市东南郑母镇)。取二县首字为名。1952年撤销,并入益都、临朐、昌乐三县。
旧县名。山东解放区设。1948年由益都县东北部尧西、香山、弥东、郑母四区及临朐县东北部龙岗、尧山、柳山、营子四区析置。治郑母村(今山东青州市郑母镇)。以两县首字为名。1952年撤销,并入昌乐、益都、临朐三县。
在今湖北监利县东南,长江北岸。《水经·江水注》:江水“又东径忌置山南, 山东即隐口浦矣”。
①又名阅马台。十六国后赵石虎所筑,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太平御览》卷300引《邺城故事》:凉马台“一名阅马台,一名戏马台”。②在今江苏扬州市。清康熙《扬州府志》卷18:戏马台,“陈后山《诗话》,广陵有戏
在今新疆塔城市北、哈萨克斯坦东北。清乾隆 《西域图志》 卷22: 塔尔巴哈台鄂拉 “为准境北屏。山有特里特额达巴,尤称险隘”。
西汉置,属泰山郡。治所在今山东肥成市北老城。东汉属济北国,寻省入卢县。三国魏复置,西晋废。即“肥城县”。
在今四川洪雅县西南七十里。《舆地纪胜》卷145嘉定府: 呵吒山 “在洪雅县西四十里。有石院,一巨石周回刻罗汉一百八身”。《方舆纪要》 卷72洪雅县 “竹箐山” 条内: “县西百里又有呵吒山,岩石雄峻,
即今江苏连云港市东云台山。《三国志·魏书·邴原传》: 东汉末,“黄巾起,原将家属入海,住郁洲山中”。即此。
明代西藏阿里地区的译称。元代译称纳里速,宣政院在西藏地方置乌思藏纳里速宣慰使司。明代撤宣政院建制,置乌思藏都指挥使司以管理前、后藏地区; 洪武六年 (1373) 遣使往阿里招降,八年 (1375) 置
北宋置,属历阳县。即今安徽和县西南六十里螺百乡。
即今缅甸境之伊洛瓦底江。明、清称金沙江,见《明一统志》。为区别于云南北部的金沙江,此又称大金沙江。《明史·地理志》缅甸军民宣慰使司:“北有大金沙江,其上流即大盈江也。源出青石山, 自孟养境内滚经司北江
在今安徽铜陵县北十里长江中鹊头山上。《宋书·邓琬传》: 泰始二年 (466),“刘胡率轻舸四百,由鹊头内路,欲攻钱溪”。《资治通鉴》: 南朝梁承圣元年 (552),王僧辩讨侯景,二月 “使侯瑱袭南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