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白水县

白水县

①西汉置,属广汉郡。治所在今四川青川县东北沙州镇。三国蜀属梓潼郡。东晋属晋寿郡。南朝梁为平兴郡治。隋开皇初改为平兴县。

②亦作白马县。南朝宋元嘉十二年(435)以侨流置,属南晋寿郡。治所在今四川彭州市西北。北周废。

③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置,属武都郡。治所在今甘肃武都县东北龙坝乡。北周改为建威县。

④北魏皇兴四年(470)置,为邵上郡治。治所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五十七里古城镇。太和中属河内郡,孝昌中属邵郡。北周武成元年(559)改为亳城县。

⑤北魏太和二年(478)置,为白水郡治。治所即今陕西白水县。《寰宇记》卷28白水县:“南临白水,因以立名。”隋初属同州,大业初属冯翊郡。唐属同州。金改属耀州。元复属同州,元末移治今白水县南五里。明洪武初还治今白水县。清属同州府。民国初属陕西关中道。1928年直属陕西省。

⑥北魏置,属丹杨郡。治所在今河南淮阳县东北。北齐废。

⑦南齐侨置,属南安郡。治所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南五十里店子乡。西魏改为永归县。

⑧东魏武定七年(549)改济阴郡置,属高平郡。治所在今江苏盱眙县西。北齐废。

⑨北周武帝时改绵水县置,属江阳郡。治所在今四川彭山县东南十余里。一说在今仁寿县西北清水乡。隋开皇初废。


(1)古县名。(1)西汉置,治今四川省青川县东北白水街。属广汉郡。三国蜀改属梓潼郡,东晋改属晋寿郡。南朝宋侨置白水郡于此。梁为平兴郡治。隋开皇初改名平兴县。(2)北魏皇兴四年(470年)改东垣县置,治今山西省垣曲县东南城关。曾为邵上郡、邵郡治所。北周武成元年(559年)改为亳城县。(3)南朝齐置,治今四川省剑阁县东南。属南安郡。西魏改为永归县。(4)北周武帝以绵水县改置,治今四川省彭山县东南。属江阳郡。隋废。(2)今县名。在陕西省中北部。属渭南市。面积920平方千米。人口28.1万。辖5镇、9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北魏太和二年(478年)析澄城县地于今城关镇设白水县,兼为白水郡治。《太平寰宇记》白水县:“南临白水,因以立名。”于东北部姚谷水(今名孔走河)附近置姚谷县。永平三年(510年)白水郡治迁南白水县(今蒲城县)。隋初废姚谷入白水。唐属同州。五代唐属耀州。元末县治迁南临川(今古城)。明洪武三年(1370年)复迁今城关镇。宋、金、元、明属同州。清属同州府。1914年属关中道,1928年直属陕西省。1948年属陕甘宁边区黄龙分区,1949年属大荔分区,1950年属渭南专区,1956年直属省。1958年白水废入蒲城,1961年以原辖区复设。1969年属渭南地区,1994年属渭南市。地处关中盆地和黄土高原过渡区。北洛河流贯全境。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以小麦、玉米、油菜籽、谷子为主。工业有煤炭、陶瓷、建材、酿造等。是省苹果生产基地县。特产“杜康酒”。西延、东罕铁路和渭清公路经此。


猜你喜欢

  • 真慧寺

    在今湖北蕲春县东南。《清一统志·黄州府二》: 真慧寺“唐五祖宏忍禅师卓锡于此”。

  • 北山寨

    在今广西贵港市北三十里龙山中。明成化二年(1466)置北山寨巡司于此。

  • 凤川镇

    北宋置,属合水县。在今甘肃华池县东南凤川河畔。《方舆纪要》卷57合水县:凤川砦“在县东北五十里。亦曰凤川镇。宋范仲淹所置”。在浙江省桐庐县东部。面积151.9平方千米。人口1.8万。镇人民政府驻凤岗,

  • 散毛宣抚司

    明永乐十三年 (1415) 改散毛长官司置,属施州卫。治所在今湖北来凤县西北猴栗村。清初改为散毛土司,雍正十三年 (1735) 改土归流,置来凤县。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升散毛长官司置,治今湖北省

  • 纡州

    唐置羁縻州,属桂州都督府。治所东区县(今广西忻城县东南、红水河北岸)。北宋庆历三年(1043)废。唐置羁縻州。置年不详。治东区县(今忻城县东南红水河北岸)。辖境约当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忻城县东南红水河北部

  • 料罗

    即今福建金门县东料罗。清有把总驻此。

  • 陶家桥镇

    即今江苏昆山市南四十里陶家桥。清光绪 《江苏全省舆图》: 昆山县南有 “陶家桥”。

  • 束城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置,属瀛州。治所在今河北河间市东北六十里束城镇。大业初属河间郡。唐属瀛州。北宋熙宁六年(1073)废为镇,元祐元年(1086)复置,属河间府。金废。古县名。隋开皇十六年(596年

  • 白云?

    在今贵州兴义市西南。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卷2兴义府:“捧鲊营溯红水江而西,直抵黄泥河为界。其间歪染、养马、白云、法岩诸寨,皆系昔日顽苗恃险负隅之处。”

  • 新灶沙

    在今上海市崇明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24太仓州崇明县 “三沙” 条下: 新灶沙 “亦在旧县东南,连大洋,为各沙门户。《旧志》 云: 自新灶而西达宋信嘴,可不由竹薄,径达刘河,虽中有沙途暗伏,而风利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