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涪陵县

涪陵县

①西汉置,属巴郡。治所即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东汉建安六年 (201) 为巴东属国都尉治。三国蜀为涪陵郡治。《三国志·蜀书·张翼传》: 建安末 “为江阳长,徙涪陵令”。即此。西晋永嘉后废。

②即涪城县。治所在今四川绵阳市东涪江东岸。《资治通鉴》: 西晋太安二年 (303),荆州刺史孙阜“破德阳,获 (李特) 将寋硕,任臧退屯涪陵”。胡三省注: “此涪陵乃汉广汉郡之涪县,晋梓潼郡之涪城县,非涪陵郡之涪陵。广汉梓潼之涪,今绵州,今人犹谓绵州为涪陵。涪陵郡之涪陵,则今涪州涪陵县也。”

③隋开皇十三年 (593) 改汉平县置,属渝州。治所即今四川涪陵市。以涪陵江为名。大业初属巴郡。唐武德元年 (618) 为涪州治。天宝元年 (742)为涪陵郡治,乾元元年 (758) 复为涪州治。南宋咸淳二年 (1266),与州同移于今市东北之三台山。元还今涪陵市,至元二十年 (1283) 废入涪州。1913年改涪州复置,次年属四川东川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1983年改置涪陵市。

④南齐置,属涪陵郡。治所在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后废。


(1)古县名。西汉置,治今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属巴郡。东汉先后为巴东属国、涪陵郡治。西晋永嘉后废。(2)古旧县名。隋开皇十三年(593年)改汉平县置,治今重庆市涪陵区。属巴郡。唐、宋为涪州治。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省入涪州。1913年又改涪州置涪陵县。1983年撤销,改设涪陵市。原属四川省,1997年划归重庆市。


猜你喜欢

  • 海龙府

    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2) 升海龙厅置,属盛京将军 (后改奉天省)。治所在今吉林梅河口市东北海龙镇。辖境相当今吉林梅河口、东丰、东辽、辽源、柳河等市县及辽宁西丰县地。1913年改为海龙县。清光绪二十

  • 蒋家铺

    在今浙江奉化市东。《方舆纪要》 卷92奉化县: 蒋家铺 “或云在县东十里蒋家湖旁。嘉靖三十八年倭犯奉化,官军击之于此,败绩”。

  • 册井

    即今河北沙河市西六十里册井乡。清乾隆《沙河县志》建置志:市集有册井。

  • 班渎

    在今江苏南京市北长江南岸。《晋书·刘牢之传》: 东晋元兴初,“ (刘) 敬宣劝牢之袭 (桓)玄,犹豫不决,移屯班渎”。《资治通鉴》 胡三省注:“班渎在新洲西南。”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北长江南岸一带。东晋元

  • 美阳县

    战国秦孝公置,治所在今陕西扶风县北二十里法门镇。秦属内史。西汉属右扶风。以在美水之阳得名。晋属扶风郡。北魏太和十一年 (487) 迁治古斄城 (今陕西咸阳市西南杨陵区永安村),为武功郡治。北周天和四年

  • 指掌暗沙

    在南海中中国中沙群岛内,位于中沙大环礁浅湖内东部。东距石塘连礁5.3海里,南距南扉暗沙3.5海里。1947年公布名称为指掌暗沙。

  • 斗山

    ①一名陡山。在今江苏盱眙县西南。《寰宇记》卷16盱眙县:斗山“在县西南,与都梁山相连,枕当淮水险峻,名曰斗山”。唐咸通十年(869),辛谠为泗州迎粮于淮南,舟载钱米,还至斗山。即此。②即今福建永安市东

  • 梁山关

    明置,属阆中县。在今四川阆中市东北十里。《明一统志》 卷68保宁府: 梁山关 “在灵山麓,与梁山相连,故名”。

  • 西土默特部

    亦称归化城土默特部。明蒙古部落。《清一统志·归化城六厅》:“嘉靖间谙达(旧作俺答)筑城于丰州滩,采木架屋以居,谓之板升(板升汉言屋也)。是为西土默特。”驻地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游牧地相当

  • 五里庄

    在今山东茌平县东南。清光绪间,义和拳首领朱红灯在此设场练拳,宣传“灭洋”主张。村名。在山东省茌平县中部偏东。属茌平镇。人口570。明末,杨氏从东阿县庙杨庄迁此立村,因距县城5里得名。产小麦、玉米、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