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浪卡子县

浪卡子县

在西藏自治区南部、雅鲁藏布江南,与不丹相邻。属山南地区。面积9000平方千米。人口3.4万。辖2镇、8乡。县人民政府驻浪卡子镇。浪卡子系用汉字译写的藏语地名,意为“白鼻尖”。在此实指白色的鼻形山梁。曾译浪卡、浪噶子、浪噶则、郎噶子、朗噶孜、纳噶拉则、南噶子,又曾写作那则、那孜、纳噶尔、那戛子、那戛尔。元为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辖地,在境内设十三万户之一的羊卓万户府(又译雅卓万户,曾译俺卜罗万户府)。明属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辖区,在此设宗。清统治西藏后,该地属原西藏噶厦地方政府管理。清末归新设的洛喀基巧(山南总管)辖。1955年属江孜办事处。1960年朗格则宗(浪卡子宗)与白地宗合并,改设朗格则县。后正名为浪卡子县,属江孜专区。1964年打隆县并入,仍称浪卡子县,同时改属山南地区。地处喜马拉雅山北麓。四周高突,中间呈低洼湖泊。羊卓雍错(湖)地处县境中北部,被誉为“西藏鱼库”和“圣湖”。在湖上建的我国海拔最高的抽水蓄能水力发电站已正式投入生产向拉萨并网送电。属高原温带气候。经济以牧业为主。畜产牦牛、犏牛、藏系绵羊、山羊、马等。农产青稞、小麦、马铃薯、油菜籽等。野生动物有藏野驴、盘羊、黄羊、猞猁、豹、狐狸、獐、水獭、旱獭以及黑颈鹤、藏雪鸡等。产冬虫夏草、麻黄、贝母、龙胆草、雪莲等。矿产有沙金。境内河、湖中盛产高原特有的无鳞鱼。有毛纺与皮毛畜产品小型手工加工业。特产“羊卓干酥”风干肉、“羊卓藏被”和银制茶碗盖、卡垫、地毯、藏靴、佛龛等。拉亚公路经此。名胜古迹有羊卓雍错、桑丁寺、打隆寺。


猜你喜欢

  • 折桅子岩

    在今四川忠县东四十五里,下为长江折尾滩。清陶澍《蜀輶日记》:“折桅子岩脚如败瓮,舟行避之,反漩入不得脱而尾折,岁坏船无数。”道光《忠州直隶州志》卷1:折尾滩“乾隆四十年间, 州刺史甘隆滨沉铁无算,以治

  • 三江峒

    在今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南小三江镇。清置汛,有把总驻防。

  • 关硖砦

    北宋熙宁六年(1073)置,属邵州(后属武冈军)。即今湖南绥宁县东北二十四里关峡苗族乡。《方舆纪要》卷82绥宁县“东关”条下:“明嘉靖中,增筑黄石、关峡、蓝溪、多龙、江口等五堡,调九溪荆州卫及城步所官

  • 史各庄

    即今河北文安县西北三十里史各庄镇。清同治《畿辅通志》卷46保定县图:南有史各庄。

  • 落雁峰

    今陕西华阴市南华山之南峰。《清一统志·同州府一》 “太华山” 条: “岳顶南峰曰落雁峰,以在岳之中,亦曰中峰。唐李白登落雁峰曰: 此峰最高,呼吸之气,想通帝座。峰顶有黑龙潭、仰天池,岁旱祈祷多应。”在

  • 毛公山

    在今安徽庐江县东北。《清一统志·庐州府一》:毛公山“在庐江县东北七十里,与巢县接界。相传汉毛义隐此,上有毛公洞。又北半里为莲花洞,石莲下垂,巧侔追琢”。

  • 八哈剌因

    即今波斯湾西岸巴林国。《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有“八哈剌因”。即此。

  • 白乐山

    在今广西凭祥市东北夏石镇境。《明一统志》卷85思明州:白乐山“在下石西州治北。峰峦耸秀,林木苍翠”。

  • 汀西县

    1934年5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由长汀县西部析置,治所在四都(今福建长汀县西南四都乡)。以在长汀县(旧为汀州府治)之西而得名。1934年10月废。旧县名。中央苏区福建省设。1934年5月由长汀县西部析置,

  • 汝河

    在今陕西紫阳县东南三十八里。《清一统志·兴安府一》:汝河“发源县南界岭,北流入于汉”。又称南汝河。洪河支流。在河南省东南部。《水经注》:“汝出河南梁县勉乡西天息山。”源出泌阳县北,东北流到遂平县折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