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河南郡

河南郡

①汉高帝二年 (前205) 改河南国置,治所在洛阳县 (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辖境相当今河南原阳、中牟二县以西,孟津、伊川二县以东,孟津至荥阳段黄河以南,汝阳、临汝、新密、新郑等县市以北地。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建都于洛阳,置尹。东魏天平初,移治宜迁县 (北周改为河南县,在今洛阳市西)。隋初废。大业三年 (607) 改豫州为河南郡,治所在河南县 (今洛阳市)。唐初改为洛州。

②东晋侨置,属雍州。寄治襄阳 (今湖北襄樊市汉水南襄阳城)。西魏时治所在安养县 (今湖北襄樊市樊城北)。隋开皇初废。

③南朝宋侨置,治所在河南侨县 (今河南新野县东北)。北魏废。

④西魏大统中侨置,治所在大坞城 (今河南渑池县北十五里)。其后治所迁徙频繁。北周大象中废。


(1)汉王二年(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治雒阳县(今河南洛阳市东北)。为司州治。辖境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其后渐小。东汉建武十五年(39年)改河南尹。西晋仍为河南郡。北魏太和中又改河南尹。东魏、北齐、北周皆为河南郡,属洛州。隋开皇初废。大业时又曾改豫州为河南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为洛州。(2)东晋侨置,治襄阳县(今湖北襄樊市)。隋开皇初废。(3)南朝宋侨置,治河南县(今河南新野县北)。北魏废。


猜你喜欢

  • 泾滩

    ①在今四川泸州市西。明 《永乐大典》 卷2218 《泸州志》: 泾滩 “在泸之西十里。其滩两岸绝壁,下流有一石碛,流水浅急。相传诸葛武侯射蛮之地。俗名为赶箭滩”。②亦作泾溪。在今四川长宁县南相岭乡一带

  • 白浮图城

    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八里旧县。《方舆纪要》卷11昌平州:五代唐昌平县“徙于白浮图城”,即此。明景泰初徙昌平县于今治。

  • 新州路

    元至元十六年 (1279) 升新州置,治所在新兴县 (今广东新兴县)。辖境相当今广东新兴、高明、鹤山等县市地。至元十九年 (1282) 复降为新州。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升新州置,治新兴县(今属广

  • 塘下镇

    北宋置,属灵川县。在今广西灵川县西北潭下镇。(1)古镇名。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中北部潭下镇。北宋属灵川县。(2)今镇名。(1)在浙江省温岭市东北部。面积21.9平方千米。人口3.9万。镇人民政府驻

  • 南都

    ①西汉末称宛 (今河南南阳市) 为南都。《汉书·食货志》: 王莽 “遂于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洛阳称中,余四都各用东西南北为称”。宛在洛阳之南,故称南都。东汉时因南阳郡是光武帝生长之地,在京都洛阳之

  • 柯伤

    即今伊朗德黑兰南卡尚。《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 有 “柯伤”。

  • 复 (復) 山

    ①一名阜岩。即今安徽黟县南四十里岩山。《寰宇记》 卷104黟县: 复山 “在县城南三十六里。山甚孤峻,石壁四绝,亦谓之五硠砾。两边皆石坛,中央有沟才五六尺许,水甚悬峻。扪萝挽葛,时有至者。山翠激流,为

  • 淮西道

    元至元十三年 (1276) 置淮西道宣抚司,十四年 (1277) 改为淮西道宣慰司。治所在庐州路(今安徽合肥市)。大德三年 (1299) 与淮东道宣慰司合并为淮东淮西道宣慰司,徙治扬州路 (今江苏扬州

  • 华川关

    在今甘肃通渭县南牛谷河上。《方舆纪要》卷59巩昌府通渭县:华川关“在县南华川水上”。华川水为今牛谷河。

  • 金满州都督府

    唐永徽五年 (654) 以处月部置,属北庭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境。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