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等处行中书省
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治所在扬州(后改扬州路, 治今江苏扬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北地区(邳州、宿迁以西除外)及安徽泗县、五河、滁州、来安、全椒等县市地。十五年(1278)改置淮东道宣慰司。二十三年(1286)复置,二十八年(1291)又改置淮东道宣慰司。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治扬州路(今江苏扬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省长江以北及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等地。二十一年改置淮东道宣慰司,二十三年复为江淮等处行中书省。后复改置淮东道宣慰司。
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治所在扬州(后改扬州路, 治今江苏扬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北地区(邳州、宿迁以西除外)及安徽泗县、五河、滁州、来安、全椒等县市地。十五年(1278)改置淮东道宣慰司。二十三年(1286)复置,二十八年(1291)又改置淮东道宣慰司。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治扬州路(今江苏扬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省长江以北及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等地。二十一年改置淮东道宣慰司,二十三年复为江淮等处行中书省。后复改置淮东道宣慰司。
在今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东。《清一统志·琼州府一》: 博吉山 “在陵水县东二里。下有博吉水。一名大河岭”。
明洪武中置,治所在今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西北沙营乡。清废。
即今河南淇县之沦河。《水经·清水注》:“清水又东与仓水合,水出西北方山西仓谷,谷有仓玉珉石,故名焉。其水东南流潜行地下,又东南复出,俗谓之雹水。东南历坶野。……又东南入于清水。”
即今江西九江市东南三十五里姑塘。《清一统志·九江府二》:女儿港市“彭蠡北出之道,今大姑塘巡司驻此”。
在今陕西永寿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54永寿县: 莫营关 “在县西南。后魏所置,为扼险之所”。北魏置,即今陕西省永寿县监军镇西北穆陵关。
在今云南建水县东南。《清一统志·临安府》:矣和波山“在建水县东南沙寨村。林壑之美,宛如画图”。
唐开元二十一年 (733) 分关内道南部置,为十五道之一。治所与关内道同在长安县 (今陕西西安市)。辖境相当今陕西中部关中平原。乾元元年(758) 废。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析关内道南部置,治京城
即今安徽五河县西南二十八里安淮乡。清末改为安淮集。
即今四川北川县之湔江(通口河)。《元和志》卷32石泉县:石密水“经县南一里”。
一作母得章山。在今四川武胜县南二十里旧县东。《元史·世祖纪》:至元五年(1268),“改母章德山为定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