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墟
①北齐置,故址在今山西永和县西南三十五里。北周宣帝改置临河县。
②北宋熙宁七年(1074)废永和县为镇,属安阳县。即今河南安阳县东四十里永和乡。
③即今江西吉安县东南永和镇。《方舆纪要》卷87吉安府庐陵县:永和镇“在府南十五里,即废东昌县,为商民辐辏处。有上、中、下三市。元置郡税司于此。明初为税课局,正德间革,后仍设税官而无定署”。
④即今广东增城市西南永和镇。清光绪《广州府志》卷69墟市:增城县有“永和墟”。
①北齐置,故址在今山西永和县西南三十五里。北周宣帝改置临河县。
②北宋熙宁七年(1074)废永和县为镇,属安阳县。即今河南安阳县东四十里永和乡。
③即今江西吉安县东南永和镇。《方舆纪要》卷87吉安府庐陵县:永和镇“在府南十五里,即废东昌县,为商民辐辏处。有上、中、下三市。元置郡税司于此。明初为税课局,正德间革,后仍设税官而无定署”。
④即今广东增城市西南永和镇。清光绪《广州府志》卷69墟市:增城县有“永和墟”。
即今湖北京山县东曹武镇。《舆地纪胜》卷84郢州: 曹武市 “在京山县东四十五里。旧传魏武征孙权过此”。
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置,治所在南宁县(今云南曲靖市)。二十八年(1291)改为曲靖等路宣慰司。
明、清重要驿站。属滕县。在今山东枣庄市西南薛城。《清一统志·兖州府》: 临城驿 “在滕县东南七十里。南北陆路所经。有驿丞。今裁。本朝乾隆十年移县丞驻此”。在今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为古代南北陆路所经的重
西汉置,属勃海郡。治所在今河北景县西北。东汉废。
北魏太和中置,治所在安德县(今山东平原县东北)。辖境相当今山东德州、陵县、平原等市县地。隋开皇三年(583)废。北魏太和中置,治安德县(今山东陵县东南)。辖境相当今山东省平原、陵县、德州等县市。寻并入
明洪武二十年 (1387) 置,属镇海卫。治所在今上海市崇明县东北东沙。嘉靖中移治新城内 (今崇明县西北三星镇)。后废。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置,治今上海市崇明县东北。属镇海卫。嘉靖中移治新城。三
清雍正三年(1725)置,属宁武府。治所即今山西五寨县。民国初属山西雁门道。1928年直属山西省。在山西省西北部。属忻州市。面积1383平方千米。人口10.8万。辖3镇、9乡。县人民政府驻砚城镇。辽于
在今河北滦县西。《明一统志》卷5永平府:沂河“在滦州西二十里,南流入海”。《方舆纪要》卷17滦州:沂河,“《志)云:大沂河源出卢龙县界马家庄,西南流径州西北二十二里之佛住山,又南合于小沂河。小沂河出州
即今江苏昆山市东南四十里千灯浦。明嘉靖《昆山县志》卷3:千墩“相传其北三十里,地名木瓜,有墩九百九十有九,与此合为千墩,因名”。其下为千墩浦。淀山湖水由此入吴淞江。《方舆纪要》卷24苏州府昆山县:千墩
在今广西桂平县西。《舆地纪胜》卷110浔州:木赖水“在桂平县。源出贵州郁林县界”。《方舆纪要》卷108桂平县:木赖水“在府西北九十里。自武宣县境流经贵县界,又东入于黔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