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龙州
元改武笼羁縻州置,属来安路。治所在今广西百色市东。明废为武隆土巡司。
元改武笼州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东、田阳县西北。属右江道。明初废为武隆土巡检司。
元改武笼羁縻州置,属来安路。治所在今广西百色市东。明废为武隆土巡司。
元改武笼州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东、田阳县西北。属右江道。明初废为武隆土巡检司。
又称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现保存在甘肃武威文庙内。西夏天祐民安五年(1094)立。高2.5米,宽0.9米,厚0.3米。碑首西夏文篆字题额为“敕感应塔之碑文”。正文为西夏文楷书,计二十八行,每行六十五字。
在今广东高明市(高明镇)西北。《方舆纪要》卷101肇庆府高明县:古道径营“在县(治今明城镇)北,接高要县界”。
在今北京市西北颐和园内。为西山诸泉汇注之湖。金时称金海。元称瓮山泊。郭守敬辟通惠河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水及瓮山沿途诸泉汇注于湖中,湖面增大,流入都城。明代湖内多菱荷,河岸又有亭台之胜,为京城一游览胜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置,为宥州治。治所在今内蒙古鄂托克旗南境。天宝中徙治经略军(今鄂托克旗东北)。宝应后州、县并废。元和九年(814)复于经略军故城置宥州及延恩县。后废。古县名。唐开元二十六年(7
即今河南栾川县北五十五里秋扒乡。清属嵩县。清乾隆 《嵩县志》 卷 12: 楼关在 “潭头西三十里。古楼子关。俗名揪坡”。1949年改属栾川县。
在今江西黎川县东。《清一统志·建昌府二》:石峡镇“在新城东四十里。一名石溪镇,距飞鸢杉关三十里,为闽赣通道。溪初不能通舟,明时邑人张槚凿石辟河,遂与五福并为巨镇”。
清改钱仓千户所建,即今浙江象山县东北三十四里钱仓村。
一作屹槎山。在今山西静乐县东北。《方舆纪要》卷40静乐县:屹嗟山在“县东北六十里,北接刁胡山,西通磨官谷。谷中有磨川水,亦流注汾水”。
①即周公所营城周。因王都在此,后亦称王城。在今河南洛阳市旧城西至王城公园一带。《左传》:庄公二十一年(前673),“夏,同伐王城”。即此。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徙都成周(今洛阳市东北白马市东)。公元前
在今河南新乡县东南。《后汉书·袁绍传》:“绍乃度河,壁延津南。”《寰宇记》卷56新乡县:“延津关,在县东南三十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