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灊县
本於潜县。《隋书·地理志》 作於灊。治所在今浙江临安县西六十四里于潜镇。唐复为於潜县。
本於潜县。《隋书·地理志》 作於灊。治所在今浙江临安县西六十四里于潜镇。唐复为於潜县。
即今四川石渠县南洛须镇。清末于此置登科府。民国初置邓柯县。“洛须龙” 藏语意为 “传教的地方”。
明正统六年(1441)置,属威州。治所在今四川汶川县西南玉龙乡西北涂禹山。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加瓦寺宣慰司衔,嘉庆元年(1796)升宣慰司。
明代称今台湾为小琉球,以别于大琉球(今琉球群岛)。清初仍有人沿用此名。(1)明洪武初,琉球中山王察度受明册封,为与隋、元时称今中国台湾的“流求”相区别,遂称中山王地为“大琉球”,即今琉球群岛,而以今台
在今河南长垣县东北五十二里。旧属滑县,明、清置巡司于此。
即今山东莱阳市北旌旗山。《方舆纪要》卷36莱阳县 “七子山” 条下: “旌旗山在县北三十里。形势罗列,状若旌旗。”
唐代洱海地区六诏之一。在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因居其他五诏之南,又名南诏。
即南泽镇。今江苏江阴市南之南闸镇。清光绪 《江阴县志》 卷2: 南闸镇 “宋明以来,夏港深通,置闸于此,故称南闸”。(1)在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南部,南临白马湖。面积72平方千米。人口3.3万。镇人民政
治所在邻山县(今四川大竹县东南)。《宋史·地理志》 作“隣州”。
即沙随城。在今河南宁陵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50宁陵县: 沙随城 “亦曰沙阳亭。或谓之棠阳城,俗谓之堂城”。
又名大孤山、壶山。在今河南泌阳县东北七十里。《元和志》卷21唐州慈丘县:“比水,出县东南大胡山。”《清一统志·南阳府一》 引《水经注》:“大胡山在沘阳东北三十余里,广员五六十里。张衡赋南都,所谓‘天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