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扬州

扬州

①古“九州”之一。《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周礼·职方》:“东南曰扬州。”《尔雅·释地》:“江南曰扬州。”“”指淮河,“海”指东海,“”指长江。

②西汉武帝置,为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安徽淮水和江苏长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英山、黄梅、广济,河南固始、商城等县市地。东汉时治所在历阳县(今安徽和县),末年移治寿春县(今安徽寿县)、合肥县(今安徽合肥市西北)。三国魏、吴各置扬州,魏治在寿春,吴治建业(今南京市)。西晋灭吴后复合,治所在建邺(原建业改名,后又改建康)。其后辖境渐小。隋开皇九年(589)改为蒋州,大业初废。唐武德三年(620)复置,七年(624)又改名蒋州,次年复名扬州。九年(626)移治江都县(今江苏扬州市)。

③十六国前秦置,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县西北古邳镇东三里)。后废。

④隋开皇九年(589)改吴州置,治所在江都县(今江苏扬州市)。大业初改为江都郡,天宝元年(742)改为广陵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扬州。五代吴都此,改为江都府。后周显德中复为扬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为扬州路。


(1)古邑名。又作阳州。春秋鲁邑。在今山东省东平县西北。鲁襄公三十一年(前542年),齐子尾害闾丘婴,欲杀之,使帅师以伐扬州,即此。后属齐。(2)古地区名。古九州之一。《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周礼·职方》:“东南曰扬州。”《尔雅·释地》:“江南曰扬州。”“”指淮水,“海”指东海,“”指长江。(3)州名。(1)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安徽省淮河和江苏省长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省英山、黄梅、武穴,河南省固始、商城等县地。东汉治历阳(今安徽和县),末年移治寿春(今安徽寿县)、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三国魏、吴各置扬州:魏治寿春,吴治建业(今江苏南京市)。西晋灭吴后复合,治建邺(后改名建康,今南京市)。其后辖境渐小。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名蒋州,移治石头城(今南京市清凉山),大业初废。唐武德三年(620年)复置扬州,七年又改名蒋州,翌年复名扬州,九年移治江都(今江苏扬州市)。(2)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吴州置,治江都(今江苏扬州市)。大业初改为江都郡。唐武德九年复改邗州为扬州,仍治江都。辖境相当今江苏省扬州、泰州、江都、高邮、兴化、六合、泰兴、海安、如皋、姜堰和安徽省天长等市县地。为淮南道治。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广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扬州。五代吴改为江都府,周显德中复为扬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为路。唐时经济、文化繁荣,有“扬一益二”之称。


猜你喜欢

  • 南川镇

    北宋熙宁七年 (1074) 降南川县置,属渝州。在今四川綦江县綦江北岸。《舆地纪胜》 卷180南平军: 南川镇 “旧怀化军南川县,熙宁九年置南平军后废为镇。绍兴二十六年,准朝旨将本镇移税务在大綦市收税

  • 大创忽儿河

    即今吉林、辽宁两省境之招苏台河。明《全辽志》:大创忽儿河“在(开原)城西北一百里。源出分水岭,西流入辽海”。

  • 武罗县

    唐武德四年 (621) 置,属淳州。治所在今广西横县西北峦城镇北。永贞元年 (805) 属峦州。北宋开宝五年 (972) 废。古县名。唐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西北峦城镇北武罗。属峦州。北宋开宝五年

  • 北京市

    简称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历史古都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中国北部偏东、华北平原西北边缘。面积1.68万平方千米(市辖区1.26万平方千米)。人口 1154 万(市辖

  • 南田寨

    北宋置,属江安县。在今四川泸州市东南长江南岸蓝田坝。

  • 峨和山

    在今四川茂县西北太平乡境。《元和志》卷32峨和县: “以县有峨和山”,故名。

  • 集庆路

    元天历二年 (1329) 改建康路置,属江浙行省。治所在上元、江宁县 (今江苏南京市)。辖境相当今江苏南京市及江宁、句容、溧水、溧阳、高淳等县地。至正十六年 (1356) 朱元璋改为应天府。元天历二年

  • 宛朐

    在今山东曹县西北。《史记·封禅书》:“黄帝得宝鼎宛朐。” 即此。秦置宛朐县。亦作冤句。

  • 火连寨

    即今辽宁本溪市北火连寨回族满族镇。清光绪《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辽阳州图:东北有火连寨。

  • 仲桥

    在今陕西泾阳县西北郑国渠上。《资治通鉴》:东晋咸和四年(329),赵南阳王胤帅众数万自上邽取长安,“军于仲桥”。胡三省注:“郑国渠径仲山,渠上有桥, 谓之仲桥, 在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