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亭铭摩崖石刻
在今湖北鄂州市小北门外江边。又名观音崖。俗称猴子石。怡亭早废,摩崖石刻尚存。崖高3米,宽2.8米,其序为篆书,铭为分书,是唐代书法家李阳冰所书,文辞为 “怡亭,裴鶠卜而亭之,李阳冰名而篆之,裴虬美而铭之曰: 峥嵘怡亭,磐礴江汀,势压西塞,气涵东溟。风云自生,日月所经,众木成幄,群山作屏,愿余逃世,于此忘形”。后附 “永泰元年乙巳岁夏五月十一日陇西李莒” 款识。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今湖北鄂州市小北门外江边。又名观音崖。俗称猴子石。怡亭早废,摩崖石刻尚存。崖高3米,宽2.8米,其序为篆书,铭为分书,是唐代书法家李阳冰所书,文辞为 “怡亭,裴鶠卜而亭之,李阳冰名而篆之,裴虬美而铭之曰: 峥嵘怡亭,磐礴江汀,势压西塞,气涵东溟。风云自生,日月所经,众木成幄,群山作屏,愿余逃世,于此忘形”。后附 “永泰元年乙巳岁夏五月十一日陇西李莒” 款识。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即今江苏宜兴市东北三十五里洋溪镇(下邾街)。东近太湖。明洪武三年(1370)置巡司于此,清移周铁桥镇。
唐南诏置,属永昌节度。在今云南凤庆县境。
①亦作瑯邪郡。秦置,治所在琅邪县 (今山东胶南市西南琅琊镇)。西汉移治东武县 (今山东诸城市)。辖境相当今山东青岛、胶州、胶南、即墨、诸城、日照诸市及沂水、五莲、海阳、莒南及江苏赣榆县等地。东汉建初五
西晋置,在今河北藁城市北三十里。《魏书·太祖纪》: 皇始二年 (397) “二月己巳,帝进幸杨城。丁丑,军于巨鹿之柏肆坞,临呼沱水”。大败慕容宝。即此。在今河北省藁城市北、滹沱河南岸。东晋隆安元年(3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抵达陕北保安县(今志丹县) 吴起镇。11 月,中央决定撤销陕甘晋省,将陕甘边区扩建为陕甘省,省府驻甘泉县西北下寺湾。后迁鄜县套洞原及吴起镇。辖甘洛、鄜县、宜川、甘泉、肤施、中宜
南朝宋改南充国县置,属北巴西郡。治所即今四川南部县。梁改为南部县。古县名。南朝宋时置,治今四川省南部县。属北巴西郡。梁时改南部县。
源出今山东东明县南,东流经菏泽、郓城,至寿张县界流入运河。或曰即山东境之古灉河。
即今内蒙古阿荣旗驻地那吉镇。1941年日伪将阿荣旗由红花梁子迁此。“那吉”,鄂温克语意为“鱼窝子”。
1913年改丹噶尔厅置,后属甘肃西宁道。治所即今青海湟源县。因地处湟水之源,故名。1928年属青海省。在青海省东部、湟水上游、日月山东麓。属西宁市。面积1600平方千米。人口13.4万。辖2镇、2乡。
①西汉置,属平原郡。治所在今山东平原县东北。北魏太和中为安德郡治。隋开皇九年(589)移今山东陵县,为德州治。明洪武元年(1368)省入州。②南朝宋侨置,属平原郡。治所在今山东邹平、高青、章丘等县市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