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思南县

思南县

1913年改思南府置,属贵州镇远道。治所即今贵州思南县。县在思邛水之南,故名。1923年直属贵州省。


在贵州省东北部、乌江中游。属铜仁地区。面积2230.5平方千米。人口61.9万。辖13镇、14民族乡。县人民政府驻思唐镇。隋开皇五年(585年)置涪川县,治今思南县北。唐贞观十一年(637年)移今思南县治。五代废。唐天宝初改费州为涪川郡,乾元初复为费州,后废。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水特姜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至正年间田茂安归附明玉珍,设思南道都元帅府,思南由此始名。明洪武初水特姜长官司更名水德江长官司,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为思南宣慰司治。永乐十一年(1413年)废思南宣慰司置思南府,为府治。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废水德江长官司置安化县,府、县同城。清光绪八年(1882年)徙安化县治于大堡场(今德江县),1913年废思南府置思南县,县在思邛水之南,故名。同年属黔东道(1914年改名镇远道),1923年直属贵州省。1949年属铜仁专区(1970年改地区)至今。地处黔东低山丘陵北部,由于乌江切割,总地势由东、西两翼向乌江河谷倾斜。所有河流均注入乌江,河床切割较深。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稻、玉米、小麦、油菜籽、烤烟等。经济林木有油桐、柑橘、乌桕、茶叶。矿产有煤、铁、硫黄、雄黄。工业有造船、水泥、农机、酿酒、印刷等。遵铜公路过县城。乌江航运北至涪陵可达长江各口岸,南可达文家店。纪念地有荆竹园和岑头盖清咸同农民起义军遗址、旷继勋烈士故居。


猜你喜欢

  • 林岛

    即“永兴岛”。

  • 比地州

    亦作北地州。唐开元十七年(729)置羁縻州,属黎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泸定或石棉、汉源、甘洛等县境。北宋以后废。

  • 朝凤州

    唐宝应元年 (762) 置,为党项部落州,属秦州都督府。在今甘肃泾川及陕西陇县一带。唐末废。

  • 思邛山

    即今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南梵净山。《寰宇记》 卷122思州思王县: “思邛山在县东南,连思邛水。”

  • 博兴州

    元初升博兴县置,属益都路。治所即今山东博兴县。辖境相当今山东博兴县地。明洪武二年(1369)改为县。元初升博兴县置,治今山东省博兴县。辖境相当今博兴县地。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降为县。

  • 成都

    战国时蜀国都城。在今四川成都市, 与广都、新都号为三都。成都之得名,据《太平御览》卷166引《史记》曰:“周太王逾梁山之岐山,一年成邑,二年成都,故有成都之名。”另据温少峰《试为“成都”得名进一解》(

  • 长沙咀场

    清置,即今贵州赤水市东北长沙镇。

  • 立石关

    在今广东电白县东北。《方舆纪要》卷104电白县:立石关“在县西北立石驿西。《志》云:神电卫西有立石驿。万历中,改掘冈驿。有立石巡司,寻革”。

  • 姚福堡

    明置,属宁夏右屯卫。即今宁夏平罗县南姚伏镇。

  • 青陵

    在今河南偃城县西南五十里。《资治通鉴》:唐元和十二年 (817),李光颜讨淮西吴元济,渡溵水“会官军围青陵,绝郾城归路”。古城名。在今河南省郾城县西南。《资治通鉴》:唐元和十二年(817年),李光颜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