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干隧

干隧

故址在今江苏吴县西北四十里阳山下。《战国策·秦策五》:“吴王夫差栖越于会稽,……遂与勾践禽死于干隧。”《史记·苏秦传》 《正义》云:“干遂在苏州吴县西北四十余里,万安山西南一里太湖。夫差败于姑苏,禽于干遂,相去四十余里。”《方舆纪要》卷24苏州府长洲县:阳山“今山之别阜曰遂山,或以为即干隧”。


古邑名。春秋吴邑。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北。《战国策·秦策四》:楚顷襄王二十年(前279年),黄歇使秦,说昭王曰:“吴见伐齐之便,而不知干隧之败也。”道应注:“干隧,在临淮。”当误。


猜你喜欢

  • 景董山

    在今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城西。《方舆纪要》 卷116景东府: 景董山 “在府治西,昔为酋寨,洪武中建卫城于山上”。

  • 蒙泽

    春秋宋地。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二十二里故蒙城一带。《左传》: 庄公十二年 (前682) 秋,“宋万弑闵公于蒙泽”。杜注: “宋地。梁国有蒙县。” 《水经·获水注》: 获水 “东南流径蒙泽”。宋以后湮废。

  • 黄道溪长官司

    元置,属思州安抚司。治所在今贵州万山特区西。明洪武五年 (1372) 改置于茅坡寨。二十五年 (1392) 迁治武陵坪 (今贵州万山特区东南黄道侗族乡)。永乐十二年 (1414) 属思州府。清以后废。

  • 伍城郡

    ①即五城郡。一名仵城郡。北魏置,治所在五城县(今山西吉县东北)。隋开皇初废。②即仵城郡。南朝梁置,属楚州。治所在今河南信阳县北。《隋书·地理志》 汝南郡城阳县:“又梁置伍城郡,后齐废。”③亦作五城郡。

  • 州来

    春秋国名。即今安徽凤台县。《春秋》:成公七年(前584),“吴入州来”。即此。后吴迁蔡昭侯于此,称为下蔡。古邑名。春秋楚邑。在今安徽省凤台县。公元前529年为吴所灭,其后又属楚,前519年又入吴,前4

  • 都山设治局

    1931年置,属热河省。治所在双山子(今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东南双山子镇)。1933年改为青龙县。1933年8月由迁安、抚宁二县析置,治大杖子(今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青龙镇)。同年升县,并改名青龙县,隶热

  • 廷尉垒

    在今江苏南京市西,秦淮河入江口附近。《晋书·安帝纪》:东晋义熙六年(410),卢循败建康,刘裕于“淮口筑柤浦、药园、廷尉三垒以拒之”。即此。

  • 慈姥岩

    在今四川青神县南岷江岸中岩山。北宋苏轼 《为老人克华》 诗云: “慈姥岩前自唤渡,青云江畔人争扶。” 南宋范成大 《吴船录》 卷上: 中岩 “凡五里至慈姥岩,岩前即寺也”。

  • 朱阳郡

    北魏太和十四年(490)置,治所在朱阳县(今河南卢氏县东南七十四里朱阳关镇)。孝昌二年(526)废。西魏大统二年(536)复置,属东义州。北周保定二年(562)废。北魏太和十四年(490年)置,治朱阳

  • 巴颜喀喇山

    又称大黑山、紫山、闷摩黎山。在今青海中部偏南。为昆仑山脉南支。西接可可西里山,东接岷山及邛崃山。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西北一东南走向。海拔5000—6000米。《清一统志·青海厄鲁特》:枯尔坤山“今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