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东道
唐方镇名。咸通三年 (862) 分岭南节度使东部地置,治所在广州 (今广东广州市)。辖区相当今广东 (除连州、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外) 及海南省。乾宁二年 (895) 号清海军。
唐方镇名。咸通三年(862年)分岭南节度使东部地置,治广州(治今广东广州市)。乾宁二年(895年)号为清海军。
唐方镇名。咸通三年 (862) 分岭南节度使东部地置,治所在广州 (今广东广州市)。辖区相当今广东 (除连州、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外) 及海南省。乾宁二年 (895) 号清海军。
唐方镇名。咸通三年(862年)分岭南节度使东部地置,治广州(治今广东广州市)。乾宁二年(895年)号为清海军。
又称孝感支线。自湖北孝感至长江埠。长31公里。为平汉铁路(今京汉路)支线。日伪于1942年修筑。1945年被拆除。
在今湖南宁远县南六十里。《方舆纪要》卷81宁远县: 舜源水 “出九疑山中舜源峰,流至县东,西折而北,至道州城外,与沲水、潇水合,流至零陵入于湘”。
在今广西全州县北十五里。《方舆胜览》 卷26全州: 砻岩 “在清湘县北十五里。虚明深窈,有飞泉数百丈,萦如飞练”。
东晋建元二年 (344) 慕容皝改涉夜城(南罗城) 为威德城。在今内蒙古西辽河上源西拉木伦河或老哈河流域。一说在今辽宁朝阳市东北。《晋书·慕容皝传》: “改涉奕于城为威德城。” 《方舆纪要》 卷18大
在今河南济源市东北三十里五龙口镇附近。秦时以枋木为门,以备蓄泄,故名枋口。三国魏典农中郎将司马孚重修,垒石结以为门,溉田甚众。《新唐书·地理志》 孟州济源县: “有枋口堰,大和五年,节度使温造浚古渠,
即今新疆伊吾县东北淖毛湖乡。清光绪《哈密直隶厅乡土志》: “沁城东去百余里名东山,皆回部缠种居于此。又东去四站名淖光湖,是回部畜牧大草厂。”
在今云南武定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116武定军民府: 惠嫋湖 “在府西北八十里。湖方五里。茂林掩映,水色清碧,深不可测”。
清内蒙古昭乌达盟八部之一。首领为元太祖弟斡赤斤后裔、元末辽王阿札失里 (降明后授为泰宁卫指挥使) 的子孙。斡赤斤十二世孙巴彦岱洪果尔诺颜称所部为翁牛特 (明代汉译罔留或往流,意即 “王之部”)。天聪六
全称为苏松太兵备道。清乾隆六年(1741)改苏松道置,属江苏省。治所在上海县(今上海市南市区旧城内)。辖苏州、松江二府和太仓州地。二十五年(1760)改为松太道。嘉庆十六年(1811)复旧。1912年
秦置,属长沙郡。治所在今湖南湘潭县西南花石镇。西汉属长沙国。东汉为湘南侯国,属长沙郡。三国吴仍为湘南县,为衡阳郡治。南朝宋属衡阳郡。南齐废。古县名。秦置,治今湖南省湘潭县西涟水北岸。南朝齐废入湘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