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岘山

岘山

①即今江苏镇江市西南大小岘山。《宋书·符瑞志》:“宋武帝永初元年九月庚辰,甘霖降丹徒岘山。”元《至顺镇江志》卷7:岘山“在(丹徒)县西南五里”。

②在今浙江湖州市南五里。《寰宇记》卷94:岘山“本名显山,晋太守殷康于山下起显亭。以唐庙讳改之”。

③一名三丘山。即今浙江东阳市南双岘峰。《元丰九域志》卷5:婺州东阳县“有岘山”。《方舆纪要》卷93东阳县:三丘山在“县南八里……晋义熙间,殷仲堪为守,尝登此,郡人比之羊叔子,因名岘山”。

④在今山东烟台市宁海镇东北二十里。《寰宇记》卷20牟平县:岘山“与卢山相连,上有东牟侯祠。按:晏谟《齐记》云:卢山东北有东牟大岘山”。

⑤一作凿砚。在今河南信阳县南。《明史·地理志》:信阳州“有岘山”。

⑥又作岘头山。在今河南灵宝市东北。《新唐书·地理志》 陕县:“有岘山。”《方舆纪要》卷48灵宝县:岘山“在县东三十五里,山连陕州界。曹阳水出焉。形似襄阳岘山,因名”。

⑦一名岘首山。在今湖北襄樊市南。《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坚讨荆州,击破刘表将黄祖,“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晋书·羊祜传》:“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及祜卒,“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


又称南岘山、岘首山。在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南。东临汉水,为襄阳南面要塞。据《襄阳县志》:“本名小山。府志谓有三岘,而此为首,故名岘首。”西晋羊祜镇襄阳时曾登临此山,有“江山依旧、人生短暂”之感。东晋梁州刺史桓宣于山上筑城戍守。唐孟浩然有《与诸子登岘山》诗。为石灰岩山地,最高点海拔117米。山上多植桃和苹果树。有岘首寺遗址。西麓有襄东公路经过,东麓有焦枝铁路岘首山隧道。


猜你喜欢

  • 兴凤陇

    唐方镇名。上元元年(760)置,治所在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县)。建中四年(783)建号保义军。唐方镇名。上元元年(760年)置,治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县)。建中四年(783年)改名保义军。

  • 进和门

    即汉长安城北面东头第一门洛城门。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汉城乡高庙村北。王莽改名进和门。

  • 中后旗

    ①又称东路中后旗。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设,属蒙古车臣汗部。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肯特省中巴颜西。②原属土谢图汗部,清雍正九年(1731)改属赛音诺颜部。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扎布汗省察干海尔汗一带。

  • 蔺州

    唐元和初置,属泸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古蔺县。北宋乾德二年 (964) 废。唐元和元年(806年)置,治今四川省古蔺县。以境内蔺草丛生,故名。北宋废。

  • 文诞

    古岛屿名。即今印度尼西亚班达群岛。以产肉豆蔻著名,故亦称肉豆蔻群岛。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 绥越县

    南朝陈置,为绥越郡治。治所在今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南。隋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 (621)复置,属贺州。贞观十二年 (638) 又废。古县名。南朝陈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南。属绥越郡。隋属贺

  • 四合

    在今广东鹤山市西南泗合村。旧属开平县,明置四合巡司于此。

  • 千山

    一名千朵莲花山,又名千顶山。在今辽宁鞍山市东南。明《全辽志》卷1:千山在“(辽阳)城南六十里。世传唐征高丽驻跸于此。峰峦秀丽,独胜辽左”。《方舆纪要》卷37辽东都司“平顶山”条下:“千山在司南六十里,

  • 河沙坝

    在今贵州贵阳市西。《方舆纪要》 卷121贵阳军民府贵定县 “孙官堡” 条内: 天启二年(1622),水西安邦彦反,“抚臣王瑊先遣兵攻府西河沙坝,尽俘其罗鬼”。在今贵州省贵阳市西。明天启中,水西安邦彦败

  • 白杨岭

    在今河北易县西北四十里。《水经·易水注》:白杨水“出逎县西山白杨岭下,东南流入濡水”。又《清一统志·易州》:白杨岭“岭多白杨树,故名。俗讹为白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