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屯氏河

屯氏河

黄河下游故道之一。西汉元封后,黄河北决于馆陶(今河北馆陶县),分为屯氏河。《汉书·地理志》 馆陶县:“河水别出为屯氏河,东北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汉书·沟洫志》:“元帝永光五年,河决清河灵鸣犊口(今山东高唐县南),而屯氏河绝。”又《水经·河水注》 中仍有屯氏河故渎,下游又支分为屯氏别河故渎,别河又支分为南北二故渎,其经行路线与元封、永光间的故道不尽相同,当系永光后决徙所形成,其遗迹至今犹散见于山东、河北两省接壤处各县境内。后隋炀帝开永济渠,其在今山东境内一段(即今卫河),一部分即利用屯氏河故道修浚而成。


古水名。黄河下游故道之一。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堵河水决口瓠子以后不久,又于今河北省馆陶县北决,分为屯氏河,流经魏、清河、信都、勃海四郡,约在今东光县境归入正流,全长 1500 里。屯氏河与黄河正流分水达七十年之久(《汉书·沟洫志》)。永光五年(前39年)河水又在灵县鸣犊口(今山东高唐县南)决口,屯氏河遂淤绝。


猜你喜欢

  • 芮州

    唐武德二年(619)置,治所在芮城县(今山西芮城县)。辖境相当今山西芮城、平陆二县地。贞观元年(627)废。

  • 敛盂

    春秋卫邑。在今河南濮阳市东南。《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前632),“晋侯、齐侯盟于敛盂”。杜注: “卫地。”古邑名。春秋卫邑。在今河南省濮阳市东南。《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前632年):“晋侯、齐侯盟

  • 古瓯城

    一名东瓯城。在今福建建瓯市东南。《寰宇记》卷101建州建安县:古瓯城,“《郡图》云,县东有古瓯城,汉吴王世子刘驹发兵围东瓯即此也”。又名东瓯城。在福建省建瓯市东南。《太平寰宇记》建州建安县:古瓯城“郡

  • 龙泉陂

    又名芍陂。在今安徽寿县南。东晋伏滔《正淮论》:“龙泉之陂,良畴万顷。”宋、元以后日渐堙废。今安丰塘即其残留部分。在今安徽省寿县南。东晋伏滔《正淮论》:“龙泉之陂,良畴万顷。”即指此。宋、元以后日渐堙废

  • 乐都县

    ①东汉改吞列县置,属乐浪郡。治所在今朝鲜平安南道宁远附近。三国魏废。②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析绥山县置,属嘉州。治所在今四川峨眉县东南乐都镇。寻省。③1928年改碾伯县置,属青海省。治所即今青海乐

  • 两淮

    ①地区名。宋熙宁后分淮南路为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简称淮东、淮西,合称两淮。②盐政区域名。元初始置两淮盐运司于扬州(今江苏扬州市),产区包括今江苏长江以北淮南、淮北各盐场。明、清时行销地包括今江苏、安徽

  • 崇山

    ①在今河北涉县东南三十里。《明一统志》卷28彰德府: 崇山,“金升涉县为崇州,以此山名。山头青翠,形如螺髻,又名青头山”。②在今山西襄汾县东三十里。《方舆纪要》 卷41襄陵县: 崇山 “一名卧龙山。顶

  • 威远厅

    清雍正三年 (1725) 改威远直隶州置威远直隶厅,属云南省。十三年 (1735) 降为散厅,属镇沅府。治所在今云南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南郊的大寨。乾隆三十五年 (1770) 改属普洱府。1913年废为

  • 崇礼设治局

    1934年置,属察哈尔省。治所在今河北崇礼县东北太平庄。1936年改设崇礼县。1934年由张北县析置,治今河北省崇礼县太平庄。1947年升县,隶察哈尔省。

  • 千罗畈镇

    明置,属霍山县。即今安徽金寨县南一百一十里的前畈乡。西侧有后畈。《方舆纪要》卷26霍山县:千罗畈镇在“县西北八十里。《志》云:初置巡司于故埠镇,后改镇为县,因移巡司于千罗后畈,是也”。古镇名。在今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