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封龙山

封龙山

①又名飞龙山。在今河北元氏县西北。《寰宇记》 卷61镇州获鹿县: “飞龙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一名封龙山。” 《清一统志·正定府一》: 封龙山,“ 《旧志》: 山势如伏龙欲飞状,峰峦泉石,回环错列,称为奇胜”。故名。

②即今山西浑源县西南四十里龙山。《魏书·太宗纪》: 泰常二年 (417),“司马顺之入常山,流言惑众,称受天帝命,年二十五应为人君,遂聚党于封龙山”,即此。金末,元好问、李治、张德辉常游此山,时号 “龙山三老”。


(1)古山名。(1)又称龙山。即今山西省浑源县西南龙山。因夏时雨过,山气上腾如龙,故名。北魏泰常二年(417年),司马顺之入常山,遂聚党于封龙山,即此。(2)又称飞龙山。在今河北省鹿泉市南。西晋永嘉三年(309年),石勒寇常山,安北将军王浚使鲜卑骑救之,大破石勒于此。(2)今山名。在河北省元氏县西北部,北距石家庄市约20千米。势如伏龙欲飞,故又名飞龙山。主峰龙首峰海拔800余米。为河北历史名山。山坡之阳有龙山书院,是东汉学者李躬讲学之所。唐郭元振,宋李昉、张皤叟,金李冶,元安熙等名人都曾在此讲学。汉碑鸿迹、书院春风、槐龙交翠、双井悬镜和松柳姻缘,是封龙山“五绝”佳景;还有风动石、影厦石、蛤蟆石等崇石奇构。封龙山石窟碑碣如林,其中《祀三公山碑》和《白石神君碑》是1989年从正定隆兴寺内掘得的已绝迹十几年的汉碑瑰宝,是元氏县被誉为“汉碑鸿迹”的六通汉碑中最早的一通和最晚的一通。


猜你喜欢

  • 华林园

    ①原名芳林园。三国魏正始初改名华林园。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洛阳故城内。《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裴松之注:“芳林园即今华林园,齐王芳即位,改为华林。”同书《三少帝纪》:景元元年(260),“帝临于华

  • 赤城郡

    南朝梁武帝改临海郡置,属东扬州。治所在章安县(今浙江台州市椒江区椒江北岸之章安镇)。辖境当今浙江临海、台州二市及天台、仙居、宁海、三门、温岭五县地。寻复改临海郡。南朝梁以临海郡改名,治章安县(今浙江台

  • 乾封州

    唐宝应元年 (762) 置,为党项部落州,属秦州都督府。在今甘肃泾川与陕西陇县一带。唐末废。

  • 丰利场

    北宋置,产盐,属利丰监。即今江苏如东县西北四十里丰利镇。旧属如皋县,清时设盐课大使。1945年划归如东县。即今江苏省如东县西北丰利镇。自宋至清皆设盐场,清驻盐课大使于此。

  • 安边场

    即今四川宜宾县西南安边镇。清光绪《叙州府志》卷8宜宾县:安边场在“治西九十里”。《清史稿·殷化行传》:康熙二十一年(1681),与吴三桂将胡国柱“迭战安边”。即此。

  • 京山县

    ①隋大业初改角陵县置,属安陆郡。治所即今湖北京山县。《寰宇记》 卷144京山县: “因界内京山为名。” 唐属郢州。元属安陆府。明属承天府。清属安陆府。民国初属湖北襄阳道。1932年直属湖北省。②南朝齐

  • 大雁塔

    在今陕西西安市南八里慈恩寺内。本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慈恩寺主持僧玄奘为保护由印取回的经籍而建。相传建塔时,有雁过坠落而死,瘗于塔,故名。初建为砖表土心五层方形。长安年间重修,改为纯青砖的

  • 古水

    一名鼓水、鼓堆泉。汾河支流。在今山西省南部。源出新绛县西北古山下,南流入汾河。《水经·汾水注》:古水“出临汾县故城西黄阜下,其大若轮,西南流,……又西南径魏正平郡北,又西径荀城东,古荀国也。……古水又

  • 南?碾

    即南壕堑。今河北尚义县治南壕堑镇。

  • 汀连县

    1930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由长汀、连城两县合置,治所在涂坊(今福建长汀县南涂坊乡)。以长汀、连城二县各取一字为名。后迁驻赖坊(今长汀县南赖坊)。1931年12月裁撤。旧县名。中央苏区福建省设。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