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阳郡
①北魏孝昌初置,属司州。治所在宜阳县(今河南宜阳县西四十八里韩城镇)。东魏天平初为阳州治。北周明帝二年 (558) 为熊州治,移治今宜阳县西五十四里福昌村。隋开皇初废,义宁二年 (618)复置,唐武德元年 (618) 改为熊州。
②东魏兴和中侨置,属义州。治所在今河南卫辉市附近。北齐废。
北魏孝昌初置,治宜阳县(今河南宜阳县西)。辖境相当今河南省宜阳、嵩县、洛宁、新安等县一带,隋开皇初废。义宁二年(618年)复置,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熊州。
①北魏孝昌初置,属司州。治所在宜阳县(今河南宜阳县西四十八里韩城镇)。东魏天平初为阳州治。北周明帝二年 (558) 为熊州治,移治今宜阳县西五十四里福昌村。隋开皇初废,义宁二年 (618)复置,唐武德元年 (618) 改为熊州。
②东魏兴和中侨置,属义州。治所在今河南卫辉市附近。北齐废。
北魏孝昌初置,治宜阳县(今河南宜阳县西)。辖境相当今河南省宜阳、嵩县、洛宁、新安等县一带,隋开皇初废。义宁二年(618年)复置,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熊州。
即今河北承德县(下板城)北四十里六沟镇。清于此设把总驻守。
当今河北尚义县南大青山。《后汉书·鲜卑传》: 桓帝时,鲜卑檀石槐 “立庭于弹汗山歠仇水上,去高柳 (今山西阳高县) 北三百里”。古山名。即今河北省尚义县南大青山。《后汉书·鲜卑传》:桓帝时,鲜卑檀石槐
在今甘肃宕昌县西南。北魏时为宕昌国都城。北周天和元年 (566) 灭宕昌后置宕州。在今甘肃省宕昌县西。因宕昌羌所居得名。十六国时其酋长梁勤自称为王,定都于此,领有仇池(今甘肃西和县南仇池山)以西,席水
唐至德二年(757)改龙城县置,为连城郡治。治所在今广西岑溪县东二十里。《元一统志》:岑溪“在岑溪县界。县因此溪而取名”。乾元初为义州治。北宋初迁于今岑溪县,为南义州治。太平兴国初为南仪州治。熙宁四年
在今新疆哈密市东北。《清一统志·镇西府》: 雅尔玛罕山 “在府城东南三百里。山脉自库舍图岭东行二百里,至此峰峦峻拔,高入云汉”。
①即今江苏阜宁县西南东沟镇。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阜宁县:“东沟镇在城西南五十五里。”②即今江苏六合县东南三十里东沟镇。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六合县图:东南有东沟镇。民国《江苏六十一县志》六合县:“东
亦名重石子、凌霄寨。在今四川宣汉县西北三十里明月乡东南。清光绪 《东乡县志》 卷1: 凌霄寨“原名重狮寨,亦名小寺坪。在明月场东南二里许。近因培补县城风水,建塔其上,名曰凌霄。其山周围四百丈,三面悬崖
金置,属历城县。即今山东济南市东北五十里遥墙镇。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东北部、黄河东岸。面积91.3平方千米。人口4.8万。镇人民政府驻遥墙村,人口5000。原称高固君,传唐朝后期曹兵进攻到此,大风骤起
在今河北秦皇岛市西十里,今名东白塔岭。滨海。旧为驿路所经。清于此设千总驻守。
在今浙江台州市黄岩区东南长浦乡之司城。明、清置巡司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