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太原府

太原府

①唐开元十一年(723)改并州置,治所在太原县(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辖境相当今山西阳曲以南、文水以北的汾水中游和阳泉市、平定、寿阳、昔阳、盂县等地。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复为并州,移治阳曲县(今太原市)。嘉祐四年(1059)复改太原府。元太祖十一年(1216)改为太原路,大德九年(1305)改名冀宁路。明洪武元年(1368)复改太原府。清辖境相当今山西榆次、太谷以西至黄河东岸兴县、岢岚、岚县等地。1912年废。唐及五代唐曾建为北京,五代末为北汉国都。宋。金先后为河东路、河东北路治所。明、清为山西省会。

②明永乐五年(1407)属交趾布政司。治所富良县(今越南北太省富良县)。辖境相当今越南北部北太省地。宣德二年(1427)以后地入安南。


唐开元十一年(723年)升并州置,治太原、晋阳二县(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属河东道。辖境约相当今山西省阳曲以南、文水以北的汾水中游及阳泉、平定、寿阳、昔阳、盂县等地。五代时,北汉建都于此。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降为并州,并移治阳曲县(今太原市)。为河东路治。嘉祐四年(1059年)复为太原府,金为河东北路治。蒙古太祖十三年(1218年)改太原路。明初复改太原府,为山西省会。清辖境约相当今山西省榆次、太谷以西,至黄河东岸兴县及岢岚、岚县等地。1912年废。


猜你喜欢

  • 符阳郡

    唐天宝元年 (742) 改集州置,治所在难江县 (今四川南江县)。辖境相当今四川南江县及旺苍县东部地。乾元元年 (758) 复为集州。唐天宝初改集州置,治难江县(今四川南江县)。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南江县

  • 华不注山

    一名金舆山。即今山东济南市东北华山。《春秋》:成公二年(前589),晋、齐战于鞍,“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即此。顾炎武《山东考古录》引伏琛《三齐记》说:“‘不’音跗,读如《诗》‘鄂不å

  • 忠孝安抚司

    元至正十五年 (1355) 改忠孝军民府置,属四川南道宣慰司。治所在今湖北恩施市西南。明洪武二十三年 (1390) 废。永乐五年(1407) 复置,属施南宣抚司。清雍正十三年 (1735)废。元置,治

  • 千佛崖

    在今四川夹江县西北八里古泾口处,与大观山相接,西临青衣江。《方舆纪要》卷72夹江县:千佛崖“在县西八里。数峰崭然,崖石峭拔,崖旁多镌佛像,因名。西崖瀑布悬流,响震林壑”。今东西绵延三里的石壁上,有二百

  • 淡水寨

    在今广东雷州市东南。《清一统志·雷州府》: 淡水寨 “在海康县东南五十里淡水港口,为县咽喉要地。明崇祯十年知府朱敬衡置”。旧有外委把总驻防。明崇祯十年(1637年)置,在今广东省雷州市东南。

  • 黑牛岭

    在今山东章丘市南。《方舆纪要》 卷31章丘县: “黑牛岭在县 (指章丘县旧治绣惠镇) 南百余里。高峻深远,多产巨木。”

  • 兴泰里

    即今福建仙游县东北古邑。清雍正十二年(1734)置巡司于此。在今福建省仙游县东北,属兴化府。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于此设巡检司。

  • 中央礁

    即今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之中礁。1935年公布名称为中央礁。1947年改名中礁。

  • 文殊院

    又名妙圆塔院、信相寺、空林寺。相传建于南朝。在今四川成都市旧城区西北文殊院街。《清一统志·成都府二》:文殊院“在成都县西北,即妙圆塔院”。今寺为清康熙三十年(1691)重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三大士殿

  • 哥谷罗国

    在今马来半岛西岸之旧吉打。《新唐书·地理志》 附 “广州通海夷道”: “其北岸则个罗国。个罗西则哥谷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