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山
①在今福建福州市北,螺峰山之北。《清一统志·福州府一》 “螺峰山”条下引《陶隐居集》曰:“晋太康中,任敦自茅山往居大鹏山王霸宅,得金版仙诀。”即此。
②在今福建永春县西北。明《寰宇通志》卷46泉州府:大鹏山“在永春县北。其山突起万状,形若鸟翼”,故名。《方舆纪要》卷99泉州府永春县:大鹏山在“县城北,形如飞鹏乘翅”。
③在今广东深圳市龙岗区东南大鹏半岛上。《清一统志·广州府》:大鹏山“在新安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山脉自罗浮来,状如鹏举,一名七娘山。其前又有老大鹏山在海中”。
①在今福建福州市北,螺峰山之北。《清一统志·福州府一》 “螺峰山”条下引《陶隐居集》曰:“晋太康中,任敦自茅山往居大鹏山王霸宅,得金版仙诀。”即此。
②在今福建永春县西北。明《寰宇通志》卷46泉州府:大鹏山“在永春县北。其山突起万状,形若鸟翼”,故名。《方舆纪要》卷99泉州府永春县:大鹏山在“县城北,形如飞鹏乘翅”。
③在今广东深圳市龙岗区东南大鹏半岛上。《清一统志·广州府》:大鹏山“在新安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山脉自罗浮来,状如鹏举,一名七娘山。其前又有老大鹏山在海中”。
亦名白雾隘。在今湖南溆浦县北六十里。宋置驿。元废。《宋史·蛮夷一》:天禧二年(1018),“辰州都巡检使李守元率兵入白雾团”。即此。又称白雾隘。宋置驿,在今湖南省溆浦县北。元废。《宋史·蛮夷传》:天禧
亦作多刚县。唐仪凤二年 (677) 置,属晏州。治所在今四川兴文县西。北宋后废。
南朝梁置,为梁乐郡治。治所在今广东阳山县南。隋开皇九年 (589) 改属连州。十八年(598) 改名宣乐县。古县名。南朝梁置,治今广东省阳山县南。为梁乐郡治。隋初改属连州。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宣
明洪武三年 (1370) 置,属山东都司。治所在今山东莱州市东。清顺治十六年 (1659)裁。
元至正年间分汝水下游为南汝河。以支流水为正源。 明嘉靖末,水改道东流注澺水 (称洪河), 遂以源出泌阳县东北之支流水为正
明洪武三年 (1370) 置,为水驿,属广州府东莞县。在今广东东莞市东北铁岗村。
唐武德二年 (619) 分定安县置,属宁州。治所即今甘肃宁县南六十里政平乡。唐末为衍州治。五代周显德五年 (958) 属邠州。寻属宁州。蒙古至元七年 (1270) 省入宁州。古县名。唐武德二年(619
①元置,水站,即今湖南祁阳县东南白水镇。明废。②元置,即今甘肃平凉市东南白水乡。明废。
①亦作杨场、杨家场。即今四川邛崃市东羊安镇。清嘉庆《邛州志》卷3邛州:杨家场在“州东六十里”。②即今贵州开阳县东南四十八里龙岗镇。明天顺间曾为贵州宣慰司同知治所。1914年置龙岗镇。③明初置羊场长官司
南朝梁筑。故址在今江西奉新县西。《寰宇记》卷106洪州奉新县:余城“在县西一十五里。《梁书》云,于庆入洪州,进攻新吴县,余孝顷起兵拒之,因筑此城。周回三里一百五十步”。南朝梁置,在今江西省奉新县西。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