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大石镇

大石镇

①北宋置,属铜山县。在今四川中江县南石笋乡东。

②金置,属繁畤县。在今山西应县大石口村。


(1)古镇名。金以大石寨置,在今山西省应县东南大石口。《金史·地理志》繁畤“镇七:茹越、大石、义兴、麻谷、瓶形、梅回、宝兴”,即此。(2)今镇名。(1)在重庆合川市中部、嘉陵江右岸。面积80.2平方千米。人口5.4万。镇人民政府驻大石桥,人口5620。旧为合州—顺庆大道,道中亘一巨石,厚宽相若,下覆水田,宛如石桥,故名。明洪武成集市,属兴仁里。清乾隆时置大石桥场,后归来苏里;光绪时划入兴仁里,后为兴仁乡治所。1926年建大石镇,1938年分大石镇增设临江乡。1939年大石镇、临江乡组建大临镇。1941年废大临镇,大石改称乡。1958年建公社,1983年复为乡。1992年内口乡划入组建大石镇。2001年利泽镇并入。产稻、小麦、玉米和柑橘、甘蔗。特产粉丝。为全市蚕茧、枇杷生产基地之一。有炼油、酿造、建材等厂。重庆盐矿、国光集团12分厂驻此。是附近主要农副土特产品物资集散地。太大、大方、临大等公路与212国道交会,嘉陵江通轮船。有东汉单室崖墓群、明代石室墓群。(2)在四川省广元市市中区东部。面积139平方千米。人口2万。镇人民政府驻大石板,人口 3800。因场西有长约3千米石崖裸露,俗称大石板,故名。1950年为大石乡,1958年为公社,1984年复为乡,1985年撤乡置镇。1992年原龙王乡大部分并入。省科技综合开发试点镇。有水泥、食品加工、磷化工、陶瓷等厂。成普铁路、212国道经此。(3)在四川省蓬溪县中部。面积51平方千米。人口2.9万。镇人民政府驻大石,人口3680。以驻地大石桥得名。1950年为大石乡,1958年为大石公社。1981年更名大石桥公社,1983年改乡。1992年大石桥、大力二乡合并置大石镇。有石油等矿。有镀铬、毛巾、麻纺、轧花等厂。川鄂公路经此。镇内牛角沟为红军第一路军起义地。纪念地有“蓬溪暴动”起事点。


猜你喜欢

  • 丁字湾市

    即今湖南望城县东十里湘江东岸丁字镇。清嘉庆《长沙县志》卷4:丁字湾“砠石崔嵬,横出岸外,水至此出入迂回,形如丁字,故名”。

  • 登仙桥

    原称红门桥。在今江西乐安县东南,横卧在谷冈河上。建于北宋绍圣元年 (1094) 以前。为一拱形石桥,长八丈,宽二丈,从头至尾砌成一座庙宇。原名红门桥,后改为登仙桥。1912年被洪水冲毁,十年后移址于原

  • 北绛县

    北魏太和十二年(488)置,属东雍州。治所在今山西翼城县东南二十里北绛村。孝昌三年(527)属北绛郡。隋开皇十八年(598)改翼城县。古县名。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置,治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南北绛。后

  • 百节铺

    即今四川重庆市巴南区南百节镇。《方舆纪要》卷69重庆府巴县“白市铺马驿”条内:“百节马驿在府东南六十里。”

  • 鹿仔港厅

    又称鹿港厅。清乾隆五十一年 (1786)析彰化县置,属台湾府。治所在鹿仔港 (今台湾彰化县西南鹿港镇)。光绪十三年 (1887) 废入彰化县。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置,治今台湾省彰化县西鹿港镇。

  • 铜城

    在今甘肃崇信县西四十里。《魏书·地形志》: 安定县有铜城。《清一统志·泾州一》: 铜城,“ 《旧志》,黄巢之乱,土人筑以御寇,北枕高山,南面平原,距汭水峡口,故址尚存”。村名。在甘肃省崇信县西部、汭河

  • 甫草泽

    即甫田泽。在今河南中牟县西及郑州市东。《诗经·小雅》:“东有甫草。”即此。即“圃田泽”。

  • 双井湖

    在今广东东莞市东南。《舆地纪胜》卷89广州:双井湖“在东莞县东南一百里。《旧经》云,昔岗下有双女陷湖,岁月绵邈,每至晴霁,湖中有双鲤长丈余”。

  • 曹娥江

    古称柯水,又名上虞江,别称东小江。钱塘江下游最大支流。上游澄潭江源出今浙江磐安县北大盘山,北流经新昌、嵊县、上虞三市县,到上虞、绍兴二市边境注入钱塘江,长192公里。宋 《嘉泰会稽志》 卷10引 《会

  • 北谷镇

    清置,属中部县。在今陕西黄陵县东六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