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大兴善寺

大兴善寺

在今陕西西安市南五里。始建于晋武帝时,初名遵善寺。隋开皇二年(582)建大兴城,寺占城内靖善坊一坊之地,改名大兴善寺。 《酉阳杂俎续集》卷5:“靖善坊大兴善寺,寺取大兴城两字、坊名一字为名。”隋唐时为京师名刹。而今唐时建筑早已被毁,仅留有唐刻青石龙头和历代整修寺院的碑碣。现存佛殿、禅堂、配房、钟鼓楼等,都是明清时的建筑物。


在陕西省西安市南2.5千米处。始建于西晋泰始至太康年间,初名遵善寺。隋开皇二年(582年)建大兴城,寺占城内靖善坊一坊之地,改名大兴善寺。隋、唐时为京师名刹。隋开皇时印度僧人那连提黎耶舍、阇那崛多、达摩笈多先后来长安传授密宗时住此。唐开元四年(716年)至八年,号称“开元三大士”的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在这里翻译出密宗经典500多部,为当时长安城内佛经三大译场之一。其后在一行和尚住持时,寺内僧众对天文、数学的研究曾作出重大贡献。唐代建筑早已毁损,仅遗留有唐刻青石龙头和历代整修寺院的碑碣。现存佛殿、禅堂、配房、钟鼓楼等,都是明清时的建筑物。1956年全面修葺。1966年扩建为公园,面积6万平方米,殿堂屋宇维修一新,花树扶疏,景色幽雅。


猜你喜欢

  • 余杭门

    南宋临安城北门。吴越国称北关门,俗称百官门。故址在今浙江杭州市武林路与环城北路相交处。民国初拆除。

  • 海螺山

    在今河北鹿泉市西。《方舆纪要》 卷14获鹿县: 海螺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山绵延耸秀,下有白鹿泉,隋因以名县。山之阳,岩洞深遂,相接如门屋,曰连珠洞”。

  • 鄂尔坤河

    一名阿鲁浑河。即今蒙古国鄂尔浑河。《清一统志· 喀尔喀》: 鄂尔坤河 “旧名阿鲁浑河。源有二: 一出杭爱山南,名姑洛河。一出鄂尔吉图都兰喀喇山,名乌里雅思他河。东南流百余里,合为一。又东流两山中百里许

  • 忙刺站

    驿站名。元置,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左旗北。

  • 蒙笼渠

    西汉武帝时建,在今陕西兴平市东渭水北。《汉书·地理志》 右扶风郿县: “成国渠首受渭,东北至上林入蒙笼渠。” 《水经·渭水注》: “ (盩厔)县北有蒙茏渠,上承渭水于郿县东,径武功县为成林渠。”

  • 王胡城

    在今山东寿光市北二十里古城乡。元于钦《齐乘》卷1谓“即古益都城也。汉武元朔元(应为“二”)年封菑川懿王子胡为益都侯”,即此。

  • 保塞州

    唐置,为羁縻州,属临州都督府。当在今甘肃康乐县境。后废。

  • 琅

    又名琅山、 浪峤南屿。 即今台湾省本岛南部恒春半岛。 连横 《台湾通史·抚垦志》: “琅在台之极南,或作郎娇,番语也,归化之番凡十八社。”清光绪元年 (1875) 置恒

  • 多鱼

    春秋宋邑,在今河南虞城县东北。《春秋》:僖公二年(前658),“齐寺人貂始漏师于多鱼”,即此。古邑名。春秋宋邑。在今河南省虞城县东北。《左传》僖公二年(前658年):“齐寺人貂始漏师于多鱼。”即此。

  • 西龙门郡

    唐武德元年(618)改龙门郡置,治所在江油县(今四川平武县东南南坝镇旧州)。辖境相当今四川平武县及青川县、江油市部分地。贞观元年(627)改为龙门州。隋义宁二年(618年)改平武郡为龙门郡,旋改为西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