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东莞县
南齐永明元年 (483) 以流户置,属东莞琅邪二郡。治所在今江苏连云港市或东海县境。后废。
南齐永明元年 (483) 以流户置,属东莞琅邪二郡。治所在今江苏连云港市或东海县境。后废。
原为悯忠寺,唐安史之乱时,史思明改顺天寺。即今北京市宣武区法源寺后街法源寺。清 《日下旧闻考》 卷60引 《蓟门纪乱》: “史思明僭位于范阳,建元顺天,国号大燕,六月于开元寺造塔,改寺名顺天。” 寻仍
即今山东淄博市(张店)西十里马尚镇。清嘉庆《长山县志》卷1《市集》:马尚“在县(今邹平县东长山镇)东南三十里”。
唐天宝元年(742)改当州置,治所在通轨县(今四川黑水县东)。辖境相当今四川黑水县地。乾元元年(758)复为当州。
秦置,属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长葛县东北。北魏为颍川郡治。东魏武定七年(549)徙治颍阴县(今河南许昌市)。北齐天保七年(556)并颍阴县入长社县。隋开皇初改为颍川县。唐武德四年(621)复为长社县,为
明洪武十九年 (1386) 置,属广西都司。治所在今广西玉林市。后废。
在今四川汉源县北。《明一统志》卷73黎州安抚司: 梵音水“在司城南一十五里。俗传唐僧三藏至此,持梵音而泉涌出,故名。色如米沈,味甘。宋政和间,太守宇文侯过而饮之,曰佳泉也,易名粲玉泉。泉南数十步有二巨
亦作浏河。即娄江。在今江苏昆山、太仓市境内。
又名江东桥。即今福建龙海市北江东桥。建于南宋嘉定年间。相传初建时,桥基屡建不稳,偶见有虎负子渡江,乃就该处水中礁上垒石建墩,桥基遂固。故又名虎渡桥。《清一统志·漳州府》: 虎渡桥 “在龙溪县东四十里,
1913年改武陵县置,为武陵道治。治所即今湖南常德市。1916年属湘江道。1922年直属湖南省。1950年析置常德市。1988年撤销常德县,并入常德市。旧县名。1913年改武陵县置,治今湖南省常德市。
①明置,属景东府。在今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西北文龙。②明置,属昆明县。在今云南昆明市东大板桥镇。《方舆纪要》 卷114云南府昆明县: 板桥驿在“府东三十里。又东达杨林废县六十里。明初沐英等征云南,师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