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雍州
北魏永安元年(528)分雍州置,治所在永安城(亦名鸿宾栅,今陕西三原县西北六十里嵯峨山北)。辖境相当今陕西铜川、宜君、耀县、淳化、三原、富平等市县地。永熙元年(532)迁治北地郡泥阳县(今陕西富平县西北)。西魏废帝三年(554)改为宜州。
北魏孝昌三年(527年)置,治三原县(今陕西淳化县东嵯峨山北)。永熙元年(532年)移治华原县(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辖境相当今陕西省富平、宜君、铜川、泾阳等地。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为宜州。
北魏永安元年(528)分雍州置,治所在永安城(亦名鸿宾栅,今陕西三原县西北六十里嵯峨山北)。辖境相当今陕西铜川、宜君、耀县、淳化、三原、富平等市县地。永熙元年(532)迁治北地郡泥阳县(今陕西富平县西北)。西魏废帝三年(554)改为宜州。
北魏孝昌三年(527年)置,治三原县(今陕西淳化县东嵯峨山北)。永熙元年(532年)移治华原县(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辖境相当今陕西省富平、宜君、铜川、泾阳等地。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为宜州。
东汉章和二年(88)改淮阳国置,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县)。辖境相当今河南周口市及淮阳、商水、西华、太康、柘城、鹿邑等县。献帝建安初国除为陈郡。三国魏黄初六年(225)封曹植于此,复为陈国。次年(22
北宋置,属宿迁县。即今江苏泗阳县西南城厢镇。金兴定二年 (1218) 改置桃园县。(1)古镇名。即今江苏省泗阳县西南废黄河南岸旧泗阳(城厢)。北宋属宿迁县。(2)今镇名。(1)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桥东区北
明置,在今四川叙永县北永宁河西岸江门镇。《方舆纪要》卷73纳溪县:江门砦“在县西南。宋元丰四年置……今为江门堡,南去永宁一百三十五里,江门水马驿亦置于此”。
在今湖北竹溪县西六十里竹溪河北岸。清有把总驻防。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置,属益州郡。治所即今云南安宁市。三国蜀建兴三年(225)属建宁郡。西晋太安二年(303)属益州郡。东晋属晋宁郡。南齐改安宁县。有盐官。古县名。西汉元封三年(前108年)置,治
东汉改合肥县置,属九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合肥市西。三国魏复为合肥县。东汉改合肥县置,治今安徽省合肥市。三国魏复为县。
亦作浪庄寺。在今四川得荣县。《清史稿·土司传》: 宣统三年 (1911) 二月,“ (赵) 尔丰以巴塘所属之得荣浪藏寺数年不服,派兵攻克之,设得荣委员”。
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北石桥镇西。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南阳市北)人,东汉科学家、文学家。精通天文历算,总结前人成就,创制测定天体位置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公元139年卒,葬
西魏废帝三年(554)改东秦州置, 以陇山得名。治所在陇东郡杜阳县(今陕西陇县东南十六里)。北周天和四年(569)废。大象二年(580)复置,治所在汧阴县(今陇县)。隋大业三年(607)废。唐武德元年
即今广西平南县西北四十里思旺镇。明置秦川巡司于此。清咸丰初,太平军大败清军于此。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平南县西北部、浔江支流思旺江中游东岸。面积153平方千米。人口8.1万。镇人民政府驻思旺圩,人口3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