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帽山
①在今河北赤城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18马营堡: 冠帽山 “在堡城西北隅。《志》 云: 堡两角枕山,而西面更为险隘,然三间平川,若登山俯瞰,城中患无遁形,守御为艰也。《志》 云: 堡北二里有纱帽山,即冠帽山矣”。
②在今四川珙县北。《方舆纪要》 卷70珙县: 冠帽山 “在县北一里。峰峦巍峨,形若冠冕”。
①在今河北赤城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18马营堡: 冠帽山 “在堡城西北隅。《志》 云: 堡两角枕山,而西面更为险隘,然三间平川,若登山俯瞰,城中患无遁形,守御为艰也。《志》 云: 堡北二里有纱帽山,即冠帽山矣”。
②在今四川珙县北。《方舆纪要》 卷70珙县: 冠帽山 “在县北一里。峰峦巍峨,形若冠冕”。
在今广西象州县西北三十里。《舆地纪胜》 卷105象州: 象台山 “近柳州界,去州三十里。平地突起,岿然一台,四望平远,盖古州之治也。唐武德始迁治阳寿,今犹相承谓州为象台云”。
在今广东封开县东北南丰镇北五十里。《方舆纪要》卷101开建县:古令镇,“其地有古令山、黄沙岭。洪武初置巡司于此。万历六年,瑶作乱,徙置于县东北之褥村。十年剿平黄沙等山贼,复还旧处”。
①一名同罗关。明置,在今湖北罗田县西北百四十里。《方舆纪要》 卷76罗田县 “岐岭关” 条下: 凤凰关 “其相近者曰铜锣关”。②亦名铜锣峡关。在今四川重庆市东二十里长江铜锣峡口北岸。《明史·地理志》
在今湖南凤凰县南三十里。峰峦环抱。清为前营生苗出麻阳要路。
①北宋太平兴国七年 (982) 改永安县置,为乾宁军治。治所即今河北青县。熙宁六年 (1073)废为镇,元符二年 (1099) 复置,崇宁三年 (1104)再省。政和五年 (1115) 又复为县。金贞
唐方镇。中和三年 (883) 升湖南观察使置,治所在潭州 (今湖南长沙市)。领潭、衡、永、邵、道、郴、连七州。相当今湖南南部及广东西北部。光启元年 (885) 改名武安军。唐方镇名。中和三年(883年
即今台湾台北县东菁桐。为台湾铁路平溪线终点站。
①在今云南大理市东南,凤仪镇南四十里。《明一统志》 卷86大理府: 定西岭 “在赵州 (今凤仪镇) 南四十里。高千余仞,设关其上”。《清一统志·大理府》 引 《云南通志》: “本名昆弥山。明初西平侯沐
明置,属茂州。在今四川茂县东北东兴乡(桃坪)。《方舆纪要》 卷67茂州: 桃坪关 “在州东北。亦为桃坪堡,即古桃关也”。
在今河北卢龙县西十五里。《水经·濡水注》: “ (孤竹) 祠在山上,城在山侧。” 《清一统志·永平府一》: 孤竹山,“ 《旧志》: 洞山,古孤竹山也,距 (卢龙) 城西十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