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善木河
又作阳石木河、养息牧河。即今辽河西支流柳河及其上游养畜牧河。明后期,东迁之蒙古察罕儿部驻牧于养善木河一带,见 《万历武功录》、《三朝辽事实录》。后金天聪八年,皇太极遣兵渡辽河,抵阳石木河立营,见 《清太宗实录》。清朝于此置养息牧厂。
又作阳石木河、养息牧河。即今辽河西支流柳河及其上游养畜牧河。明后期,东迁之蒙古察罕儿部驻牧于养善木河一带,见 《万历武功录》、《三朝辽事实录》。后金天聪八年,皇太极遣兵渡辽河,抵阳石木河立营,见 《清太宗实录》。清朝于此置养息牧厂。
一名九里山。即今江苏江阴市东南花山。《舆地纪胜》卷9江阴军:九里山“又名由里山”。《明一统志》卷10常州府:由里山“在江阴县东南一十五里。山巅出云。邑人视为雨候。上有龙祠,旱祷有应”。
南朝梁置,属应州。治所在平林县(今湖北随州市东北八十里)。隋开皇初废。
简称黑水监军司。西夏置,为十二监军司之 一。治所在黑水城 (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哈拉和图,一说在今甘肃金塔县北)。元改置亦集乃路。
夏至战国的诸侯国。商、周甲骨、金文作曾,古文献作缯或鄫。《史记·夏本纪》: “禹为姒姓,其后分封, 用国为姓, 故有……氏、 缯氏。” 商时为方国。甲骨 卜辞有 “王次
1946年改珠河县置,属松江省。治所即今黑龙江省尚志市。为纪念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赵尚志烈士而命名。1954年划归黑龙江省。1988年改设尚志市。旧县名。1946年改珠河县置,治今黑龙江省尚志市尚志镇。
即今福建上杭县东南太拔。1933年中央革命根据地置代英县治此。
即僧道桥镇。今江苏邗江县西北公道镇。清嘉庆《扬州府志》卷16《都里》引《雍正志》:“公道桥镇在城北四十里,属上官巡司辖,与黄珏桥相距十里,并为湖中高阜,廛市民居亦正相等,俗呼曰僧道桥。”
十六国前凉张骏改狄道郡置,治所在狄道县 (今甘肃临洮县)。辖境相当今甘肃临复回族自治州和岷县、临洮、临潭等县地。北魏移治勇田县 (今临洮县北七十里)。西魏还治狄道县。隋开皇三年(583) 废。十六国前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阳宕县置,为宕州治。治所在今甘肃宕昌县东南。大业初为宕昌郡治。唐属宕州。北宋初废为镇。古县名。隋开皇十八年(598年)以阳宕县改名,治今甘肃省宕昌县东南。为宕昌郡治。唐属宕州。
北宋置,属方城县。在今河南方城县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