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州都督府
唐武德五年(618)于代州设总管府,七年(624)改为都督府。治所在代州(今山西代县)。辖境相当今山西忻州、五寨以北及河北阳原、蔚县、尚义,内蒙古兴和、察哈尔右翼前旗、丰镇等市县间地。
唐武德元年(618年)于代州设总管府,五年省,六年复置。管代、蔚、忻、朔四州。七年改置都督府。贞观四年(630年)增督云州。辖境相当今山西省忻州市、五寨县以北和河北省阳原、蔚县、尚义及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察哈尔右翼前旗、丰镇等市县地。
唐武德五年(618)于代州设总管府,七年(624)改为都督府。治所在代州(今山西代县)。辖境相当今山西忻州、五寨以北及河北阳原、蔚县、尚义,内蒙古兴和、察哈尔右翼前旗、丰镇等市县间地。
唐武德元年(618年)于代州设总管府,五年省,六年复置。管代、蔚、忻、朔四州。七年改置都督府。贞观四年(630年)增督云州。辖境相当今山西省忻州市、五寨县以北和河北省阳原、蔚县、尚义及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察哈尔右翼前旗、丰镇等市县地。
即今四川大竹县北之东柳河。《明史·地理志》大竹县:“东有东流溪,下流合于渠江。”《方舆纪要》卷68大竹县:东流溪在“县东七十里。源出蓬州营山县东三十里狮子山,流经县界,下流注于渠江”。
即今河北平山县西北桑园口乡。《方舆纪要》 卷14平山县: 桑园沟口 “在县西北百二十里,北至龙泉关二百二十八里。弘治元年置戍。其南为牛圈沟、神堂岭、石槽沟等口,俱宏治嘉靖间戍守处”。
西藏古地名。约在今当雄县当曲卡。唐时吐蕃赞普 (王)于此致祭念青唐拉山及纳木错湖,设赞普祭神所。《新唐书·地理志》: “突录济驿,唐使至,赞普每遣使慰劳于此,又经柳谷、莽布支庄。”
北魏太和二十二年 (498) 置,属司州。治所在山北县 (即今河南鲁山县)。辖境相当今鲁山县及叶县一部地。永安元年 (528) 为广州治。隋开皇初废。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年)置,治山北县(今鲁山县
清康熙三年(1664)于比喇坝置,属贵州省。治所即今贵州织金县。二十二年(1683)改为平远州。清康熙三年(1664年)置,治今贵州省织金县。辖境约在今贵州省织金、纳雍等县一带。二十二年降为平远州。
在今江苏昆山市东南天福庵。清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8昆山县:天覆庵“介于徐公浦、瓦铺之间。国朝初,居民寥落,雍正年间始成市”。民国《江苏六十一县志》昆山县:“菉家浜与安亭、天福庵俱为京沪铁路所经,
五代刘仁恭置,治所在今北京市西四十里。辽属南京析津府。金废。古县名。唐末幽州节度使刘仁恭析蓟县置,治今北京市门头沟区城子村。属幽州。辽属析津府。辽末废。
在今湖北黄陂县西南叶店 (黄花涝)南盘龙湖畔。1963至1974年曾三次发掘,为商代中期古城址。城建于水滨高丘上,南北长290米,东西宽260米,周长1100米。城内东北隅有大型官殿基址。城外连陆部分
又名袁墓山。或作玄墓山、元墓山。俗名光福山。在今江苏吴县西南光福镇附近。相传汉有邓尉隐此,故名。民国《吴县志》卷19:“玄墓山在邓尉山东南六里,本为一山,北称邓尉,而南称玄墓也。相传东晋青州剌史郁泰玄
在今山东博兴县南,与小清河相接。《清一统志 · 青州府一》: 青沙泊 “为高苑 (今高青)、新城 (今桓台) 二县蓄水之地,庄民俱傍泊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