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云门镇

云门镇

北宋置。属石照县。即今四川合川市东北三十里云门镇。


在重庆合川市中部、嘉陵江左岸。面积75.4平方千米。人口5.1万。镇人民政府驻云门,人口6250。以镇东有一山,高挺险峻,常有白云缭绕,如天然门户,故名。北宋乾德年间已建云门镇,明洪武年间属垫江里。清乾隆年间归明月里,光绪年间为云渠镇治所。1931年废云渠镇。1939年云门、渠嘉二镇又组建云渠镇。1941年废云渠镇,复原建制,仍置云门镇。1949年底区设此,1952年分云门镇农村增置建设乡,1953年分建设乡增置凉水乡。1956年建设、凉水两乡组建云门乡,1958年镇、乡成立云门公社。1965年析街道增置云门镇,1968年改名卫东公社,1971年复原名,1983年改乡,1985年撤乡扩镇。1992年渠嘉、天星两乡划入,次年天星乡划出。2001年天星镇部分并入。产稻、小麦、玉米、甘蔗等。特产“大红袍”红橘,为全市长江柑橘带、蚕桑基地之一。有压铸、建材、酿造、文教用品等厂。特产毛笔、酜醋、草席。为沿江及附近农村物资中转、集散地。合肖、云白公路相连,嘉陵江、渠江通轮船。嘉陵江云门大桥沟通南北。古迹有东汉崖墓群、唐释迦多宝龛、宋仿木石墓和明墓群。纪念地有刘文学墓园。为邹智故里。


猜你喜欢

  • 胥口

    ①又名建德江口。即今浙江建德市东胥溪南流入富春江之口。《梁书· 侯景传》: 大宝二年(551),侯景将刘神茂等据东阳,又遣其党元頵“下据建德江口”。又 《方舆纪要》 卷90严州建德县 “胥口溪” 条:

  • 祝其县

    西汉置,属东海郡。治所在今江苏赣榆县西北夹谷山附近。南朝宋废。唐武德六年 (623) 改新乐县复置,属海州。治所在今赣榆县西南。八年(625) 省入怀仁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江苏省赣榆县西北。属东海

  • 龙山

    ①在今河北迁安县南十五里。海拔266米。《方舆纪要》卷17卢龙县:龙山在“府西四十里。山势蜿蜒,其形似龙”。因名。②又名遂城山、龙堂坡。在今河北徐水县西五十里。《隋书·地理志》:遂城县“有龙山”。又《

  • 保德州

    金大定二十二年 (1182) 改保德军置,治所在保德县 (今山西保德县)。元属冀宁路。明属太原府,洪武七年 (1374) 降为县,九年 (1376)复升保德州。清雍正二年 (1724) 升为直隶州。辖

  • 盆奴里国

    又作蒲奴里、喷纳。辽五国部之一。在今黑龙江省汤原县西南大有屯附近固木纳古城。《辽史·营卫志下》 盆奴里国: “辽圣宗时来附,命居本土,以镇东北境,属黄龙府都部署司。重熙六年(1037),以越里吉国人尚

  • 灵隐山

    即武林山。亦名仙居山。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水经·渐江水注》:“浙江又东径灵隐山, 山在四山之中,有高崖洞穴,左右有石室三所,又有孤石壁立,大三十围,其上开散,状似莲花。”《寰宇记》卷93钱塘县:灵隐山

  • 石臼镇

    北宋置,属中江县。在今四川中江县北四十里子金乡安宁村。民国《中江县志》卷2:“石凹子在双凤场西,县北四十里。疑即《九域志》所载石臼镇。凹臼形似。又道里相同。”

  • 蒲草湖

    在今宁夏灵武县东南。明嘉靖 《宁夏新志》 卷3灵州守御千户所: 蒲草湖在 “州南一十里”。

  • 白际山

    在今安徽休宁县东南,南接浙江淳安县界。宋淳熙《新安志》卷4休宁县《山阜》:白际山“在县南八十五里。高五十二仞,周八里,东连歙县及严州遂安界”。《清一统志·徽州府一》:白际山“在休宁县东南八十五里。脉从

  • 茶王城

    在今湖南茶陵县东七十里古城营。汉置茶陵县于此。宋本 《寰宇记》 卷 115衡州茶陵县:“又按 《图经》 云,茶陵者,所谓陵谷名焉。今攸县东一百四十里茶陵故城是,汉为理所,俗名茶王城。” 《方舆纪要》